记者:江苏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沈建辉:2014年,习近 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我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强调要“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要求各省开展粮棉油糖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2015年8月,农业部制定了《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农机发〔2015〕1号),提出在全国开展九大主要农作物六大环节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这为江苏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指明了方向。2015年9月,江苏省政府专门致函农业部,商请将我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明确力争到2020年全省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撑。2015年底,农业部复函省政府,同意将我省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江苏成为全国首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
记者:江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迫切性表现在哪里?
沈建辉:我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农业生产对农机化需求迫切。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上涨迅速,迫切需要提高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来节本增效。近年来,我省规模经营比例超过50%,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我省农业作业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机化发展存在结构性短板。尽管《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我省农机化和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诸多“短板”。从作物上看,虽然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其它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从环节上看,虽然耕整地、收获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高效植保、烘干、种植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从区域上看,苏南地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较高,但其他地区相对落后。三是全程机械化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步伐,是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助力,通过发挥装备的保障作用,可以全面提高粮食作物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升粮食单产、保证粮食质量、巩固粮食产能,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粮食商品率,为农业结构调整留足空间。
记者: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沈建辉:2016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我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是,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要求,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对象,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小麦精量播种、玉米机收、高效精准植保、粮食产地烘干、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农机化技术,进一步加强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指标为:到2020年,全省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5%、80%、90%、95%、70%、80%以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其中水稻种植以机插秧为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纯作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产地烘干能力达到50%以上;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超过60%;机械化植保作业完成升级换代,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60%以上。
记者:2016年是江苏启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的第一年,主要做了哪些重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沈建辉:重点工作包括: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省委、省政府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明确2020年全省整体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目标任务。省政府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列为《省政府2016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内容。
二是明确目标任务。省农机局明确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十三五”期间全省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的通知》,全面部署推进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同时出台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市、县(市、区)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加强对各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的考核。
三是整合财政项目资金。经报请省政府同意设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项目,省财政“十三五”期间预算安排专项奖补资金4.44亿元,支持66个县(市、区)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
四是启动“补短板”系列行动。2016年省农机局组织开展了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主题的“补短板”系列活动,先后召开水稻机插秧、高效植保机械化、机务管理和“三秋”机械化生产系列现场观摩会超过500场次。
五是坚持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技术到位率。成立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教授领衔的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专家组。组织开展培训班,引导各地逐步形成完整配套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同时,组织专家组开展“技术巡诊”活动。
推进工作进行一年来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一是粮食生产机械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粮食生产机械装备结构呈现“高、大、上”发展态势,全省新增75马力以上拖拉机1.43万台,占拖拉机新增量的86%;新增乘坐式插秧机5540台,占插秧机新增量的60%;新增各类联合收割机1.99万台,薄弱环节的农机装备短板得以快速增补。二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迅速提升。2016年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2%。三是整体示范创建氛围逐步形成。各市县分别组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村组和示范片建设,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示范创建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51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122个示范村组和303个示范片。四是推进模式不断探索创新。示范县在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多种推进模式,为全省推广提供了实践经验。
记者:目前来看,推进行动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沈建辉:在推进行动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整体上苏北、苏中地区工作推进相对较快,苏南地区进展较慢,县与县之间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二是个别地区工作思路不够清晰,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合力推进示范创建工作。三是技术路线和模式不够具体。个别县(市、区)的技术路线为简单的技术流程图,并且大多数照搬现有公开的面上指导材料,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四是工作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示范县基层农机管理和技术推广力量较为薄弱,有些地区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部门之间协作不够密切,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不够到位。
记者:今年的工作重点在哪里?
沈建辉:2017年,省农机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计划新增19个示范县,省财政预算投入1.1亿元,其中6400万元用于启动第二批示范县建设,4600万元用于首批15个示范县的第二年度建设。二是抓好典型示范。督促各示范县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做好示范创建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各市、县也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村、示范片创建活动。三是倒排时序进度。根据各地实际,逐一倒排“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时序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整体推进的目标任务。督促各地对照目标任务和存在的问题,逐项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加大工作督查考核力度。四是注重集成创新。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作业标准,加强新农机、新农艺的示范与推广,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与机具推广的同步。指导各地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发挥各级专家组作用,针对技术难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五是继续组织补短板系列活动。今年继续在全省组织开展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主题的“补短板”系列活动,力争粮食产地烘干能力、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每年5个百分点以上。
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要久久为功,“十三五”末,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整省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粮机_粮食机械_粮油机械_粮食输送机_粮食钢板仓_粮食烘干机_环球粮机网【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