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卡车把水稻运到位于该镇恒和村的张平粮食加工厂。根据双方在年初签订的合作协议,何锡文为张平粮食加工厂进行“订单生产”,再由加工厂全数以保底价格收购“吃”进粮库。
类似这样的“订单生产”,很多地方都有。但江津区白沙镇更进一步,探索出了更具革新性的粮食种植主体、粮食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产销“串联”方式。
张平粮食加工厂负责人告诉笔者,对于“订单生产”,他早在几年前就尝试过。最先和本村的农户合作,种植品种和技术得不到保障,到了收割季节,甚至有的农户不满收购价格,“逃单”了。
与此同时,何锡文所在的冉尚合作社也因为种植品种单一、销售渠道窄等问题,经常被相对“垄断”的外地收购商压价,自己和合作社的农户经常做赔本买卖。发愁的还有该镇的粮油经销商陈昌,因为外地客商抢先收购,导致而他要到外地去进购大米,增加了销售成本。
本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市场主体,却断了链。
但今年初开始,经过该镇农业部门多方奔走、牵线搭桥,白沙镇产销协同的“齿轮”开始转动起来,完整的水稻产业链条逐渐形成。
白沙镇农业发展局的牵线搭桥下,冉尚合作社和张平粮食加工厂的负责人坐到了一起,协商了“订购种植”方案,合作社按照加工厂要求,精品种植深两优5814等畅销品种,加工厂对合作社产出的水稻进行保底收购。
为了解决销售问题,今年3月,该镇农业发展局组织镇内各粮油销售商到合作社和加工厂实地调研,当场就和加工厂签订了订购协议。
更让何锡文感到安心的是,加工厂、合作社、粮油销售商,已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签订了产销协议。“合作社种植的水稻确保了加工厂的货源,加工厂确保了合作社水稻的销售,今年稻谷收购价比卖给外地客商每公斤高了0.2元,仅他一人增收就在2万元左右,粮油销售商对大米质量的要求刺激合作社提高水稻种植技术。”他向笔者细数着其中的门道。对于加工厂和陈昌等粮油销售商而已,这也是共赢的局面。
“本地有了稳定的粮源,我们每公斤成本节约0.4元左右,卖给消费着的价格每公斤也低了0.3至0.5元,稳定了大米价格。”陈昌告诉笔者。
今年,这个“产销联盟”的大米都被“内部消化”,实现了生产环节农民、合作社、加工厂增收,销售环节粮油经销商成本降低,在消费末端市民购买价格下降的五方共赢局面。
目前,该镇正加快水稻产销资源有效整合,申请加入“产销联盟”的合作社、加工厂、经销商30多个,已有1000余亩的水稻由“以产定销”转向“以销定产”,产销由“简单买卖”转向“产销联盟”。据悉,未来该镇拟将这种产销方式推广至全镇约6万亩的水稻产销工作中去。
更多粮食机械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