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球粮机网  >  粮机资讯 >

玉米育种家李登海:再干二十年再增亿吨粮

来源:环球粮机网发布时间:2015-09-27 11:03:53

登海,是一个人名。他是农民,只有初中学历,穿着解放鞋,戴着草帽子,种了一辈子玉米;他也是育种家,现任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他所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已累计为国家增产1亿吨玉米,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并被评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登海,是一个企业。脱胎于一家科研试验站,以2万元起家,是我国第一个民营玉米产业化种子企业,以“登海种业”为名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目前总资产已达37亿元。它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是全世界仅有的两家连续多年进行玉米高产攻关探索的企业之一。

  登海,是一个品牌。“登海605”,自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颁布以来,首个推广面积突破千万亩的民族玉米品种;“登海618”,创下了亩产1151.65公斤的百亩方全国高产纪录。“登海”名下的高产品种,将我国土地亩均养活人数从1人提升到4.5人。

  “登海”的故事,要从1972年讲起。

  登海其人——为了高产、高产、更高产

  经历过忍饥挨饿年代的人,对粮食产量数字格外敏感,对高产更有着近乎信仰的推崇。

  1972年,普普通通的农民李登海,无意中接触到一份我国农业专家赴美考察的报告。报告里,一个名为华莱士的农民,创出了亩均2500多斤的全美玉米高产纪录。而在李登海的家乡山东莱州,年景好的时候,每亩地也仅能打下300斤玉米。

  近10倍的差距!

  “美国农民能办的事,中国农民也能办到!”暗下决心的李登海,往玉米地里一钻,开启了一场跨越大洋的赶超征程。“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明确了人生目标,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一干就是一辈子。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高产栽培,一件是品种选育。”李登海平静地告诉记者,过去44年中,他共进行了790多次高产攻关试验,完成了121代品种选育工作。

  1972年夏,小麦收获后,李登海等9人带着玉米种子,拉着一头牛来到地里。原本很快就能种完的1亩2分地,他们用了好长时间才播下:开沟播种方式、种植密度、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方法……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上。

  水分、温度、密度、养分、光合能力,每一项都与产量紧紧挂钩;浇水、抢播、调行株距、施肥去雄、测量叶向角,李登海用尽了洋知识、土办法,反复地做高产攻关试验。

  在那个“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年代,靠着“没有肥料就挖厕所”的一股子劲儿,李登海硬是用120多块高产攻关田里的试验,把玉米亩均产量提高到了500公斤以上。

  玉米单产上扬的曲线,很快就停在了660公斤的刻度上。李登海用各种办法试种了100多个平展型玉米杂交种,但是,包括当时国内最好的品种在内,没有一个可以解决空秆和倒伏的难题。

  高产攻关的瓶颈,卡在了品种上。李登海的人生课题,也就相应地衍伸到品种选育上来。

  方向是育种的关键,李登海在高产攻关实践中发现了这把钥匙。起点是他与山东省农科院专家合作对玉米植株进行的一次改型试验。试验的结果是“一增一减”:平展型改为紧凑型后增产21%,而紧凑型改为平展型后减产了20%。原因在于紧凑型玉米叶片上冲,阳光斜射,叶面温度低,气孔闭合少,不影响CO2进入,光合作用能正常进行,而平展型叶片则恰恰相反。这一发现,不仅为李登海此后38年的育种找到了方向,而且在我国率先证实和确立了紧凑型玉米品种选育是杂交玉米育种的主流,推动了我国杂交玉米由平展型向紧凑型的历史性转变。

  此后,杂交玉米品种的选育始终围绕“紧凑型”这个关键词:

  ——1979年,“掖单2号”以亩产776.9公斤创下了我国夏玉米单产新纪录,获“国家星火一等奖”;

  ——1989年,“掖单13号”以亩产1096.29公斤首创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并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

  ——2005年,“登海超试1号”亩产达到1402.86公斤,将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提高了305.57公斤;

  ——2014年,“登海618”突破了1151.65公斤,创我国夏玉米百亩丰产方高产纪录,连同当年小麦产量,一亩地可养活4.5人。

  从不到700公斤,到1500多公斤,紧凑型高产品种较平展型亩产提高一倍多,是我国农作物高产能力提升的最大幅度的创新。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紧凑型玉米等突破性优良品种的推广,被视为农作物种业取得的一项长足发展。

  “李登海是中国杂交玉米(紧凑型)育种第一人。”这是今年7月,美国先锋公司负责亚太地区杂交玉米遗传育种的高级专家威尔逊对李登海的赞誉。而这家名为“先锋”的世界种企巨头,正是当年那个触动李登海的美国农民华莱士所创办的。

  登海种业——创新、创新、再创新

  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一同成长起来的企业,大多带有鲜明的企业家烙印。育种家李登海所创办的登海种业,骨子里带着科研创新的基因。

  “登海”二字作为企业名称,始于1998年的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但其前身还要再向前追溯十几年。1985年4月,李登海拿出自己攒下的2万元资金,又四方筹集了共10多万元,在我国率先成立了集杂交玉米品种育繁推为一体的民营农业科研单位——后邓试验站。

  整整20年后的2005年4月,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002041”为代码,在资本市场上接受全社会的检阅。今年8月,登海种业发布半年报显示,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37.03亿元。

  从2万元到37亿元,登海种业靠的是什么?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登海种业。”在这个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所有人都明白创新对种业意味着什么。

  每一个自主育种研发的企业,都有一个远在“天涯海角”的故事,登海种业也不例外。1992年,用推广紧凑型玉米品种挣得的收入,登海育种团队在“育种圣地”海南承包下29亩丘陵地,开始了育种基地建设。

  “挖了1300多棵树根,压断了30多条扁担,撅烂了50多把铁锹。”李登海向记者回忆道,当时登海育种团队的30多个人,没日没夜地干了3个多月,靠着南泥湾精神,建起了大寨式梯田,登海种业有了第一个海南科研基地。

  在“强化企业创新技术主体地位”的今天,始终坚持创新立企的登海种业,除了海南育种基地外,还在莱州建设了高标准种质资源库,在山东青岛投建了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同时率先利用国外种业公司带来的新种质资源进行原始创新,从“千里马”中优中选优。

  在科研上白手起家的李登海,比任何人都清楚:设备不是研发,技术不是品种。先进如分子育种平台,像一辆装载了导航系统的车,但毕竟不能代替人走路。只有不怕吃苦的育种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一笔“资产”。

  海南育种刚起步时,科研人员腿上套一条麻袋,防着毒蛇咬,头上再套一条,防着蚊子叮。就这样白天干活,晚上巡逻,困了就在地垄沟里躺一会儿。

  如今,登海种业招聘研究人员,第一条还是看能不能吃苦。凌晨4点半下地,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授粉,晚上八九点钟收工,东北春播一批,山东春夏各播一批,广西春秋各播一批,海南连播4批,李登海率领的科研团队每年9个批次选育3-4代品种,从1973年到现在共进行了121代选育,相当于完成了在我国北方需要121年的科研工作量。

  掖单2号、掖单13号,登海605、登海618……掖单系列、登海系列等90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正是登海种业创新、创新、再创新的成果。

  “我不会退休,再干20年,干出60-80年的科研创新业绩,争取再为国家增产1亿吨粮食做贡献,等于再活一辈子。”生命不息,创新不止,在李登海看来,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奉献给国家。同样的,在他所一手创办的登海种业,当年后邓试验站成立之时所确立的使命,仍未褪色:“不向集体伸手,不向国家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把科研成果献给国家,为农业科研和种子推广体制改革闯出一条路子来。”

  登海品种——农民、农民、还是农民

  过去两三年,种子行业风生水起,而市场行情则是寒意料峭。2013-2014年,在杂交玉米种子积压严重,库存量居高不下的行情下,登海种业的经济效益连续两年在全国种业上市公司中位居首位。今年上半年,经济效益又较去年同比增长9.9%。

  种子市场行情从来都是结构性的。品种的市场是农民,农民最关心的是高产。农民认可的品种,是没有销售淡季的。

  山东临邑县的农民魏德东,是“登海系”玉米品种的受益者。这位承包了数千亩土地的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曾靠“登海605”摘下了“山东粮王”的桂冠。

  2013年,中国农科院玉米栽培专家李少昆率领玉米高产团队,利用“登海618”品种,在新疆奇台县创造了亩产1511.74公斤的全国春玉米高产纪录。

  初秋,观摩玉米品种试验成果的好季节。在登海种业赫赫有名的“十六试验场”,李登海与记者谈起他的成果观:“通过了品种审定,但是推广不出去的成果,都是‘假成果’。我们要做地里的成果、农民能用的成果、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的成果。”

  李登海身后,试验场分区划片整整齐齐,不仅有登海新品种筛选试验,还有黄淮海品种比较试验、机收新品种展示,俨然一个中国玉米品种博物馆。记者最感兴趣的,是试验场里的单株生产力测试和亩均4500株-8000株的密度试验。

  “不同品种从单株到不同密度上的试验,为下一步品种推广打下了基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对登海种业的密度试验赞不绝口。

  “我们不但要看这个品种的极限产量,更重要的是要看它在田间推广时,到底密度多大最好,比较效益最高。”登海种业公司董事李小霞告诉记者,种子最终是要种到大田里的,只有高产了,农民得利了,才算是出成果了。

  农民即市场,农民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的育种方向。“比第四代中晚熟品种早熟7天”,这是登海种业基于农民种植规模加大、机械化收获程度提高的现实而提出的新的紧凑型高产玉米育种目标。

  时间缩短7天,而且是秋高气爽、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的7天,意味着玉米将错过光合产物积累达到高产的黄金时段,怎么办?

  每亩增加1000株-2000株的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光合面积,弥补产量损失。但是,这样就把因密度增加而带来的倒伏风险丢给了农民,而且机械收获最怕的正是倒伏。又该怎么办?

  利用根系发达、茎秆坚韧、穗位低的新种质资源育成自交系来解决杂交种抗倒伏的难题,以“登海618”为代表的第五代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终于对上了农民的胃口——如过去44年里,“登海”孜孜以求的那样。
更多粮食机械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

分享到:0

010-58594039

扫一扫,粮机资讯早知道

孙经理:13520642629(手机/微信加好友) QQ:2926794671 负责地区:江苏、浙江、甘肃、新疆、天津、上海

点击与我交流

魏经理:13552598995(手机/微信加好友) QQ:736936652 负责地区:湖南、湖北、青海、贵州、内蒙、广西、宁夏

点击与我交流

王经理:15311291834(手机/微信加好友) QQ:728246949 负责地区:安徽、江西、四川、山西、云南、重庆、福建

点击与我交流

李经理:15340094058(手机/微信加好友) QQ:1606650298 负责地区:山东、北京、西藏、广东、海南、陕西

点击与我交流

王经理:15313137632(手机/微信加好友) QQ:3213739617 负责地区: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辽宁

点击与我交流

我们的愿景

最受欢迎的粮油机械招商网站!

我们的使命

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粮机行业的发展!

我们的口号

找方法才能成功,找借口只会失败!

我们的理念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我们的目标

做最好的粮机网,让招商变的简单!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安徽云龙

安徽谷王烘干机械有限公司

界首金龙

河南茂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国粮

湘粮机械

湖南郴州粮机

捷赛机械

浙江齐鲤

合肥泰禾

安徽聚力

浙江齐鲤

郑州好粮油展

江苏晶莹

久超

安阳永正

美亚光电

东龙节能

三维输送

衡水金谷

郑州万谷

河南华泰

安徽辰宇

版权所有 环球粮机网-www.worldlj.com Copy Right 2010-2015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5007387号-2

本站是专业提供粮机、粮食机械、粮油机械、粮食输送机、粮食钢板仓、粮食烘干机、粮机配件等网络平台及企业名录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虚假.劣质.非法等产品信息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