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泥腿子出身”,一头“拱”在玉米地里43年的地地道道的莱州农民李登海,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一次创造我国春玉米单产最高纪录,谁都不能否认李登海在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别的新闻人物能感动记者的经常是一个个曲折而又动人的故事,而李登海感动记者的是一串串沉甸甸记载着中国玉米高产纪录的数字。
记录代表着创新,代表着付出。近日,记者走进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听已过花甲之年的李登海讲述他四十余年的玉米创新传奇之路。
忆往昔玉米育种之艰
一粒种子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之灵魂,是民族发展不竭之动力。
谁曾想到,一则1972年美国农民华莱士春玉米最高亩产创造1250公斤纪录的消息,给了李登海极大的触动,因为当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美国的最高产量却是我们的8—10倍。从看到这则新闻的那一刻起,年仅23岁的李登海就坚信: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同样能做到!当时,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生的目标: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四十三年来,李登海一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与玉米为伴,用李登海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这四十三年来,他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育种,一件是播种。
高产攻关,任重道远!面对中国地少人多的现状,李登海认识到,要在粮食生产上有所突破必须走提高单产的道路。中国的玉米要想高产,必须要有好的种子。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同明曾这样评价李登海,“他闯出了我国玉米育种的一条新路。”
从1972年到1979年,李登海用8年的时间,成功育成第一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把“紧凑型玉米”这五个字刻在了世界玉米发展史上;
从1979年到1989年,李登海用10年的时间,成功培育出中矮杆、抗倒伏的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掖单13号”,率先走出了一条利用多基因杂交降低玉米株高之路,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从1989年到2005年,李登海用6年的时间,成功培育出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登海661”,再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从2005年到2013年,李登海用了8年的时间,成功培育出紧凑型高产早熟杂交玉米新品种“登海618”,玉米亩产由1000公斤提高至1500公斤。
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成功率只有12万分之一,他先后培育出100多个。在中国的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李登海感慨,“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啊!”为了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10月,他带队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而李登海的海南育种之路,一走就是37年。“海南育种初期的艰苦只能让我更加坚强。”李登海说,刚到海南的时候,他们在荔枝沟落笔洞自己砍柴做饭,吃的是从家乡带的干萝卜丝,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睡的是铺着稻草的木板床,点的是煤油灯。每一年,我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每一株玉米,期待着它的每一次发芽、抽穗、结果。在太阳炙烤着的玉米地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平均每天要站立8个小时以上,临近玉米丰收的时候,要吃住在田间地头,常常是和蚊虫、毒蛇相伴。
去海南种玉米,他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一年三次,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37年37个来回,他行程1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跑了四圈。
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毅力,使他具备了与国际种业巨头竞争的实力,站上了世界玉米高产育种的最高峰。
李登海的一生只为两件事哭过,一是因母亲的离世而哭,一是为玉米而哭。
37年的海南育种之路,李登海仅把母亲接到海南一起过过一个春节,母亲的离世让他悲恸不已,没能在母亲膝下尽孝,他觉得自己是个不孝顺的儿子。母亲去世后,李登海悲痛欲绝,他把母亲的骨灰放在家里,久久不愿下葬。每次出差之前,他一定要到母亲灵前鞠躬道别,每当培育出一个新的玉米品种,都要在家门口先种上一片,让母亲看看他的成果。
自古忠孝难两全,李登海以育种报国来宽慰自己。育种用的种子是李登海的心尖子,谁要是给他动了、毁了,那当然是伤透了他的心。有一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种到地里的种子破土了,李登海一天看好几次。有一次到陵水县城买东西,傍晚才回基地,急忙赶到育种地去看他的宝贝。这一看不要紧,黎族老乡的两头水牛把地里的玉米苗啃食、踩踏得一片狼藉!李登海脑袋“嗡”的一声,两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了荔枝沟黄昏的宁静。从此后,李登海落下个病根,一听见牛叫就头疼欲裂。还有一次,有一年正值玉米灌浆期,却赶上了突来的狂风、暴雨和冰雹,把大家一年的奋斗和希望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当李登海看到一地平铺倒折的玉米,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他说那种“肝裂心碎”般的痛让他一生都难以忘怀。这样毁灭性的打击,43年来有八九次,每次对李登海的身心都是一种严酷的摧残。但是,李登海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决心却始终没有中断过。
开创中国玉米高产之路
每亩土地从养活1个人变成养活4.5个人
在当今世界玉米界,立志创高产纪录者大有人在,但能够多次创高产纪录者只有一人,他就是我国的李登海!
上世纪70年代,李登海的农科队,只有一头牛和1.2亩土地。开始他领着8个人,搞高产攻关,为了弄肥料,他带人打炕洞、拆破屋、掏粪池,吃遍了农村三大苦。为了抢农时,收小麦、整地块、播玉米,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给玉米杂交人工授粉,必须在天气最热时进行。李登海的实验室主要在田间,拱了40多年玉米地,每年为玉米套袋20多万个,还要逐个观察、记录、选择、分析,全凭手工操作。“春争日,夏争时。”玉米授粉最紧张的时候,他的作息时间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呆在玉米地里一天,经常只吃一顿饭。为赶夏天中午最佳授粉时机,要冒着40度的高温钻玉米地,一个中午下来,全身一层白花花的盐碱。
“我经常和别人说,我希望别人能超过我,但是我永远想超过别人。”李登海花了43年的时间,成为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1979年,李登海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纪录;1989年,他创造了夏玉米亩产1096.29公斤的世界纪录,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夏玉米;1990年起,李登海主持开展了小麦、玉米一年两季创高产新模式的攻关研究工作,小麦、玉米当年两季异地亩产最高达到2105.46公斤,小麦、玉米同年同地两季亩产最高达到1629公斤;2005年,李登海经过16年的高产科研攻关,创造了亩产1402.9公斤的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2013年,新疆奇台春玉米“登海618”高产攻关田1.3亩,亩产1511.74公斤,创造了我国春玉米一亩以上高产攻关田高产纪录。
过去的2014年,对李登海来说更是收获的一年,他选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亩产实现重大突破:登海661在山东莱州亩产达1335.81公斤,刷新了全国十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登海618在山东莱州亩产达1151.65公斤,创造了全国百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登海618在新疆奇台亩产达1224.00公斤,创造了全国千亩方春玉米高产新纪录;登海605在山东齐河亩产达876.60公斤,创造了全国万亩方夏玉米高产新纪录。
李登海的玉米使我国每亩土地从养活1个人,变成养活4.5个人;如果每年推广种植1000万亩超级玉米,相当于新增300万亩耕地;全国累计播种12亿亩,累计增产1100亿公斤,直接效益1100亿元;最多的年份,全国每3颗玉米种就有1颗是登海种子,
一个农民的家国情怀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开一片新天地
改革开放后,种子市场化、产业化、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外种子企业开始进入我国种子市场。面对国外种业企业的冲击,1985年李登海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按照种子产业化的模式,给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子”,李登海自筹资金2万元,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办农业试验站,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几个农民组成的“科技个体户”,历史性地站在了市场前沿,成为创新、创业和竞争的主体,走上了集科研、繁育、推广、经营于一体的种业产业化道路,迈出了种业产业化的第一步,李登海说,“育出好的种子是我的理想,而好的种子得以推广播种,给农民和国家带来实际效益,才更有意义。”
1998年,李登海又成立了登海种业集团公司,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培育适合不同区域的新品种,他在全国不同玉米生态区设立了32个试验站,选育的种子,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全国的43.5%。我国现在的玉米杂交种,60%多和李登海选育的自交系亲本有血缘关系。这几年,登海种业每年有5个左右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每年用于科研的投入达1500多万元。正是看到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1996年,美国先锋公司在选择中国合作伙伴时,把登海种业排在第一位。先锋公司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合作原则是独资或者控股,他们提出要控股60%,被李登海断然拒绝了。因为,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李登海说,“绝不能拿国家的利益来换取企业的利益。”
与美国种子巨头先锋公司谈合作,李登海用了整整7年时间,把中方控股比例从50%变成51%。1%的数字,看似微不足道,却决定着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这1%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世界种业面前的尊严,代表了一个中国人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所肩负的责任,代表了掌握玉米种植高端技术的中国农民的自信。
最终先锋公司做出让步,于2002年11月,成立了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李登海说,“当年我出访美国,先锋公司升起了五星红旗。那一刻,我真是非常自豪,这是美国人对我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的尊重!”
登海种业正在快步前进,迅速成为与美国先锋种业、瑞士诺华公司、法国利马格兰公司等全球最大的种业公司比肩齐名的种业集团,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在玉米种业方面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公司,对振兴和发展民族种业企业、保证我国种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育良种是作物增产的核心技术,只有掌握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年来,李登海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41项,其中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6项,选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100多个,其中89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获得了102项新品种权和11项专利,是我国育种界科研成果最多的专家。
李登海主持培育的超级玉米新品种,据测算,将不同地区种植条件的差异等外在因素考虑在内,平均亩产比现有的主栽品种至少高出150公斤。如果每年推广种植1000万亩超级玉米,相当于新增300万亩耕地。
我国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4.5亿亩,在国家计划2020年增产1000亿斤粮食中,玉米占5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个别西方学者甚至担心将来谁来养活中国人。李登海的科研成果,让我们欢欣鼓舞。我们完全有理由理直气壮地回答:中国人有能力养活我们自己!
呼吁“依法治种”
推动种业立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品种创新是种业发展核心,保护品种权人权益是推动品种创新的根本保障。”李登海说。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健全的体制,种子市场混乱,假种子坑农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中国太需要一部《种子法》了!1993年,李登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一到任,他就提出了立法建议,又给当时分管农业的副总理写信,建议尽快制定《种子法》。此后两年,他连续两次提出议案。1997年,全国人大主席团正式把《种子法》列入立法计划。2000年6月,中国第一部《种子法》正式出台。农民维权终于有了法律依据。
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身为人大代表的李登海又建议将侵犯品种权行为列入侵犯知识产权罪。李登海认为,目前,保护品种权仅依据《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对侵权行为仅限于行政处罚。由于处罚较轻,导致近年来套牌侵权行为越发猖獗,严重扰乱了种子市场秩序,挫伤了品种权人创新的积极性。李登海向大会提出了具体的法律增设建议:其一,全国人大在修订《刑法》时,于《刑法》第三章第七节增加一条:“未经品种权人许可,生产或销售被保护品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二,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对种子非法经营行为作出司法解释,将无证或未按生产(经营)许可证要求生产(经营)种子,或未取得授权生产经营保护品种种子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纳入非法经营罪范畴。
登海种业第16场里,矗立着三座高高的玉米塔碑,碑体基座上分别题写着: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探索!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创新!
43年来,李登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不止,国家利益至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1年当3年用,选育出了118代、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89个通过审定,获得11项发明专利和102项植物新品种权。43年来,李登海没有主动向国家要一分钱,他及他的公司累计投入2亿多元经费用于科研,把精心培育的30多个玉米自交系,提供给全国的农业院校、科研育种单位和科研人员无偿使用。
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李登海献身科学,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农民,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用汗水刻下了爱的奉献。
经过艰苦拼搏,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拥有39.49亿元资产的农业高科技创新型上市企业,目前市值高达160亿元,位列中国种业公司第一名。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8亿元,净利润3.8亿元,经营业绩继续名列中国种业上市公司前列。
城镇化的加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谋生,在莱州种了400多亩地的种粮大户戚增荣说出了他的担忧,“现在喜欢种地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十年后的土地谁来耕种?”而一直坚信“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李登海却有不同的看法,“农民进城的步伐在加速,在农村土地上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出现。我国的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正推动着登海种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我们要求不但种子要优于别的企业,服务也要优于别的企业,下一步,登海种业将推出创新型的服务模式,不但要卖给农民种子,还要帮农民播种、种地、施肥、管理,登海种业要给种地的农民当‘长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年66岁的李登海,按理说已到了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对于他来说,高产攻关的路还很长很长。目前,李登海正在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超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对于李登海来说,60岁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我的前半生,所培育的高产品种已累计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下半生,争取超级玉米能为国家再增产1000亿公斤!”
更多粮食机械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