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小麦生产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对新品种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一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如2013年安徽北部和河南南部在4月中旬出现极端低温,导致至少3000万亩小麦严重减产;2014年5月底至6月初,黄淮麦区连续出现35℃~38℃高温,导致河北、山东及北京周边地区严重减产,高温逼熟使北京地区小麦熟期提前7~10天。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要求新品种在前期发育略慢一些,而在后期具备更快的灌浆速度。二是病害问题日益严重,赤霉病已成为黄淮麦区最重要的病害,2012年严重发病面积约1.5亿亩,最近三年黄淮局部地区也相当严重;2014年纹枯病在河南普遍发生;出现了致病性强、发展速度很快的条锈病新小种V26,使我国主产麦区广泛应用的抗条锈病基因Yr26和被寄予厚望的Yr10普遍丧失抗性,人工合成小麦、簇毛麦易位系和贵农号品系已丧失对条锈病的抗性;2015年叶锈病在主产麦区相当严重,白粉病和叶锈病在很少发病的新疆也大面积发生。三是优质和高产节水品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由于普遍重视产量,忽视了品质改良,品质育种有下滑的趋势,导致优质麦面积下降;对高产节水品种的选育投资不够,旱地育种力量有所下降。
我国小麦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在气候变化和纹枯病及赤霉病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既要保证较高产量和可接受的品质,还要降低水肥等投入,以提高产业竟争力并保护环境,这在缺水十分突出的黄淮北片显得更为重要。另外,主产区所用亲本趋于单一,导致新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增加,今后育成突破性品种的难度加大。因此,除部分地区继续加强高产更高产甚至超高产品种培育之外,大部分地区应把培育高产、水肥高效、抗病、抗逆、广适性品种作为主要任务,当然优质面条和馒头及专用面包品质等还要继续重视。就育种技术而言,考虑到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抗热性等的复杂性及表型鉴定的巨大工作量,在近期内发掘出效应较大、育种家可用的基因标记难度相当大,因此,高产高效广适性品种的培育仍需主要依靠常规育种技术。具体来讲,目前应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抗赤霉病品种的选育。鉴于赤霉病已由过去的偶发性和区域性病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常发病害,同时培育抗病品种和防病难度较大,因此必需高度重视赤霉病的研究工作,通过分子标记和常规选择相结合,尽快将国内外已有的抗病基因快速转育到现有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中,普遍提高黄淮麦区品种的抗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黄淮麦区应适度扩大小麦与豆类轮作面积,只有同时改进品种抗性与现有耕作制度才能有效减轻赤霉病的危害。二是尽快培育兼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成株抗性新品种,为防止抗性频繁丧失提供技术支撑。国内外的研究和育种实践皆以证实,Yr18等基因对上述三种病害均表现成株抗性,且抗性已保持了60年以上,通过这些基因的合理累加已培育出兼抗主要病害的持久抗性品种。三是加强高产节水及优质品种选育,加强亲本和育成品系品种的系统鉴定至关重要。首先根据大面积生产表现和系统可靠鉴定,明确高产、水肥高效、抗热及优质等亲本,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组合;其次,要尽量扩大产量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的规模和点次;第三,在高世代材料鉴定中,应及时大胆采用一些可用的分子标记,以便为表型鉴定补充有益信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定能培育出一批高产高效广适性新品种,为小麦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更多粮食机械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