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球粮机网  >  粮机资讯 >

食用油行业概况和市场分析

来源:环球粮机网发布时间:2015-05-08 14:37:09

食用油行业概况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籽的生产也是名列前茅。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现在中国的食用油市场需要向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的方向过渡和发展。而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使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我国的朝阳行业,市场前景广阔。2008年我国食用油价格呈高位运转态势,产品供应量紧张。

 

在2008粮食年度,我国食用油消费持续增长,大豆及油脂进口量持续增加,价格也持续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中国油脂产业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而小包装油却以每年20%一30%的增长速度成长。小包装油将逐渐扩大市场份额,最后取代散装油而成为食用油市场的主角。

 


目前食用油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三大食用油品牌金龙鱼、福临门和鲁花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三家基本都是主流油品。我国食用油市场虽然成熟,但是大公司只是在某几个油品中具有竞争优势,并不能包揽所有的油品。因此,给其他企业和新型油品预留了进入的空间。我国压榨业已经形成东北、环渤海、江浙、华南、内陆等5个压榨圈。这种相对集中的产能分布,将有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形成规模化经营。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扬,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大企业、大品牌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

 

按照中国现有13亿人人口计算,中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18公斤,接近世界平均20公斤的水平。2006年至lJ2010年期间,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加上全球人口增长,会对全球植物油的消费贡献近14%的增幅。在此期间,印度的豆油和棕榈油用量增长近200%,中国的豆油和棕榈油用量分别增长140%和200%。未来几年的中国油脂市场,由于我国人均植物油占有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国内油脂油料产需缺口巨大,预计未来5年进口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至U2012年,大豆压榨量达到4900万吨,菜籽压榨量达到1000万吨,棕榈油消费量在800万吨。


“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用油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色拉油和调和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满足特定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而具有营养、保健、美味的特种食用油脂产品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特种食用油脂将成为食用油市场的下一个“蓝海’’。我国植物油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供应缺口需通过大量进口弥补。未来国内巨大的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因而我国油脂市场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强,油脂、油料的进口将保持增长趋势。

 

食用油的定义

 

民以食为天,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少的主食,既是美味的来源,又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一脂肪的提供者。食用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在我国,人们食用的植物油通常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棉籽油等,消费的动物油一般为猪油、牛油、羊油、鸡油、鸭油、鱼油等。

 


食用油也称为“食油”,是指在制作食品过程使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油脂。常温下为液态。由于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品质等原因,常见的食用油多为植物油脂,包括玉米油、花生油、葵花油、橄榄油、山茶油、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核桃油等等。植物油具有容易被人体吸收、不饱和脂肪含量高、不易凝固的特点。


食用油是由甘油和各种脂肪酸所组成的甘油三醋的混合物,甘油都是一样的,脂肪酸却有“饱和”、“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之分。


食用油的特性

 

油脂(包括植物油、动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两部分组成,其中脂肪酸约占90%,甘油约占10%。根据脂肪酸化学结构的不同,脂肪酸又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是指其分子结构中仅有单键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则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结构中仅有1个双键的称单不饱和脂肪酸;而分子结构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几种不饱和脂肪酸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称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饱和脂肪酸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膳食中摄入饱和脂肪酸越多,血清总胆固醇含量越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就越高,几乎没有例外。摄入一定数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却反而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同样,多不饱和脂肪酸也有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抗心率失常和保证胎儿大脑发育等作用。

 


这三类脂肪酸各有利弊,各有特点。在天然油脂当中,三类脂肪酸同时都存在,只是比例上有所差别而已。饱和脂肪酸油脂,如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脂;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脂,如花生油、菜籽油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葵花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亚麻籽油、棉籽油等。

 


营养学家指出,由于各种食用油种的特性不同,长期单一食用某一种食用油,营养成分不够均衡,并不利于人们身体的健康。比如,菜籽油、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但亚油酸含量低;大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含量高,但油酸含量低;粟米油、葵花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油酸、亚麻酸含量低;花生油、芝麻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亚麻酸含量低。长期食用一种必然会造成某些元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量,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有专家建议,食用油要混着吃。而心脑血管疾病做为世界公共的卫生问题,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疾病,也是人群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所以相比较而言,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相对有帮助的油品就被誉为更健康的油品。

 

此外,由于我国日常饮食习惯与烹调方式的原因,老百姓还面临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问题。在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和中国营养学会的指导下,针对国人维生素A缺乏的问题,中粮、嘉里、海狮等企业陆续推出了强化VA小包装食用油。

 


在国外,小包装食用油的产品研发是紧随消费需求的。日本花王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开发研制出一种新产品,这种采用酶法酯交换技术提取出来的以双甘酯为主要成分的双甘酯油,使人在食用后血中的中性脂肪难以升高,而且也很难合成为脂肪再贮存于人体内,因此成为能有效减少肥胖症的油脂。当然这种既能享受油脂烹调美食,又无身体发胖之虞的功能性油脂产品,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

 

综上所述,就植物油的消费品种而言,在考虑我国油料的产出以及国外输入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开发出更多的新油源。如苹果油、葡萄籽油、西红柿籽油、南瓜籽油、柑桔油、核桃仁油等。从小包装食用油发展的趋势上说,能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均衡、全面的营养素,特别是能够预防某些疾病的产品将成为食用油产品开发的永恒主题。2.

 


食用油的分类

 


按目前市场流通形式可以分成散装油与小包装食用油。

 

按食用油脂的来源可以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两大类,不同的油脂对人体的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动物油脂以饱和脂肪酸为主,而植物油脂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且基本上不含胆固醇。

 

按2004年lO月1日正式实施的食用油国家新标准的品质可以划分为一级油、二级油、三级油、四级油。一级油为精炼程度最高的食用油,四级为最低等级。新标准划分取代了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新标准还特别规定了转基因、压榨、浸出产品和原料原产国必须标识,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按生产工艺可以划分为压榨油和浸出油。国内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花生油采用的是“压榨法”,而多数大豆色拉油则选用“浸出法”。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全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添加剂,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大豆油价格一般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浸出过程中,食用油中的残留不可避免,国家标准规定,即使合格的浸出大豆油每公斤也允许含有十毫克的溶剂残留。

 


按原料的单一与否可以分为纯油种食用油及调和油,调和油是因营养或风味要求,由多种油种配制而成的。调和油不是油的等级,是多种油脂经过精炼以后,放在一起的油脂,一般来说,它通常是由两种以上的油脂经过混合以后调和而成的,多的可以到7种、8种油脂。各企业目前生产的调和油多是执行其各自的企业标准,用菜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芝麻油等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在一起制成的。


全球食用油市场分析2004年世界人均消费食用油18.6升,2006年度全球食用油消费量继续增长,平均增幅约为3-4%。在一些发达国家,小包装的食用油占整个市场份额的75%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油的小包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地,小包装食用油已占当地食用油市场销售的50-60%。小包装食用油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全球最受欢迎的植物油之一食用棕桐油年消费量正以7.9%的速度递增,较其他油及油消费量年均增幅3.5%超出两倍之多。大豆油占第二位。据荷兰合作银行统计,2006年到2010年期间,全球植物油消费增长约27%,这将是五年期的最高增幅。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使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业的高端市场上,又以国外进口的橄榄油、中国本土的核桃油等用珍贵天然植物原料物理压榨出的天然植物食用油为主,占据了这个金字塔尖市场的主要份额。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高端食用油行业每年以近80%的速度在增长。

 

高端食用油之所以会走俏,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市场消费的差异化同趋明显,一部分高端消费者关注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当然也关注食用油的原料和成分。食用油消费是有习惯的,比如东北以豆油为主;江南、西南的消费以菜油为主;山东、北京习惯消费花生油;美国人大量使用玉米油,欧洲人使用葵花籽油。从高端市场来看,美国人普遍于消费橄榄油,法国人比较认可核桃油,红花籽油则在日本有广泛的应用。不同的油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正如五谷杂粮、瓜果食蔬对人体不同的营养补充一样,食用油也应搭配使用。

 


目前,国内高档天然食用油市场,大众较认可的是花生油和橄榄油。

 

2中国食用油市场分析

 

从食用油市场来看,目前我国国产油增长缓慢,进口油增长迅速,精炼油消费增长很快,占据了75%城市食用油市场,其中有15%是小包装食用油,并逐渐向农村市场渗透。随着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小包装食用油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消费量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2005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量已经达到1850万吨,较2002年的1350万吨增加500万吨,增幅达到37%。人们的消费习惯正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油方向发展,造就了一个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

 

近年来,食用油市场上陆续出现葵花籽油、橄榄油、核桃油、山茶籽油、红花籽油等天然食用油,人们消费新油品的热情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大。同时,小包装的新鲜油品替代了大包装桶装油,成为人们的最爱。以葵花籽油为例,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在2001年进口的葵花籽油数量还只有400吨,到了2004年,达到2700多吨。这一数字的变化说明了目前国内食用油消费市场的变化。据上海商情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信息,多力葵花油已连续几个月居上海年度畅销快速消费品葵花油冠军。业内人士称,很久以来花生油、大豆油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市民炒菜多“油”齐下,彰显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据营养专家称,葵花籽油的人体消化率96.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8%,其中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有显著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可起到抗氧化、防衰老、保持年轻活力的作用。所以,葵花籽油是营养价值很高、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优良食用油。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国际心脏病协会等多个官方机构以权威的研究结论推荐葵花籽油。美国心脏医学会出版的期刊《循环》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地中海式饮食对预防心脏病有极大的帮助。橄榄油、葵花籽油、醋梨、鱼、五谷杂粮等食物都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摄取来源。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葵花籽油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约70%的人普遍食用葵花籽油。

 


目前小包装、新式油品类不断升级的特点非常明显,今后食用油必将向更重口感、营养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分享到:0

010-58594039

扫一扫,粮机资讯早知道

孙经理:13520642629(手机/微信加好友) QQ:2926794671 负责地区:江苏、浙江、甘肃、新疆、天津、上海

点击与我交流

魏经理:13552598995(手机/微信加好友) QQ:736936652 负责地区:湖南、湖北、青海、贵州、内蒙、广西、宁夏

点击与我交流

王经理:15311291834(手机/微信加好友) QQ:728246949 负责地区:安徽、江西、四川、山西、云南、重庆、福建

点击与我交流

李经理:15340094058(手机/微信加好友) QQ:1606650298 负责地区:山东、北京、西藏、广东、海南、陕西

点击与我交流

王经理:15313137632(手机/微信加好友) QQ:3213739617 负责地区: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辽宁

点击与我交流

我们的愿景

最受欢迎的粮油机械招商网站!

我们的使命

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粮机行业的发展!

我们的口号

找方法才能成功,找借口只会失败!

我们的理念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我们的目标

做最好的粮机网,让招商变的简单!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安徽云龙

安徽谷王烘干机械有限公司

界首金龙

河南茂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国粮

湘粮机械

湖南郴州粮机

捷赛机械

浙江齐鲤

合肥泰禾

安徽聚力

浙江齐鲤

郑州好粮油展

江苏晶莹

久超

安阳永正

美亚光电

东龙节能

三维输送

衡水金谷

郑州万谷

河南华泰

安徽辰宇

版权所有 环球粮机网-www.worldlj.com Copy Right 2010-2015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5007387号-2

本站是专业提供粮机、粮食机械、粮油机械、粮食输送机、粮食钢板仓、粮食烘干机、粮机配件等网络平台及企业名录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虚假.劣质.非法等产品信息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