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环球粮机网  >  粮机资讯 >

改革硬骨头——粮食安全

来源:环球粮机网发布时间:2015-02-13 22:51:40

 现状: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长0.9%。这意味着,在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的基础上,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年连续增产。

 

  “连续7年稳产在万亿斤以上,连续11年实现增长,可以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产能跃升,为全球粮食安全作贡献

 

  一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减状况长期在“两年增收、一年减产、一年持平”的“两增一减、两增一平”间徘徊,但自2004年起,随着我国粮食稳产能力的明显提升,这一粮食增收的“魔咒”也随之打破。目前不但连续11年增产,而且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突破万亿斤大关,2014年更是突破1.2万亿斤关口。

 

  粮食连续稳产原因何在?专家指出,这些年来我国没有出现全国性的气候灾害,但更为重要的是,粮食产能在逐年提升,而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更是从根本上优化了生产关系,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释放。

 

  科技进步也助推现代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传统农业“牛耕马犁”、“扬鞭和号”,以及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如今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比10年前提高近30个百分点,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75%。

 

  事实上,中国粮食稳产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三大经济安全。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对自身和世界都尤为重要。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曾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中国粮食稳产能力的提升,中国用成功的实践向外界证明:用世界1/11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

 

  经营成规模,“农场主”成新身份

 

  与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程度的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全国承包耕地流转比例提高幅度逐年扩大,目前我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8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

 

  “从种责任田,到承包大西关村80亩地,到目前流转承包土地3000多亩,我的身份也在不断变化,开始叫承包户,后来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被叫成种粮大户,去年春天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农场主’。”已连续5年荣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的富民家庭农场主人魏德东说。

 

  魏德东是山东德州市第一个拥有家庭农场营业执照的“农场主”。他身份的每次升级,都伴随着种粮规模和效益的升级。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已有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26.7万家,龙头企业12万多家。

 

  前景:实现粮食“绿色增长”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要基础,任何政府首先都要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一句话,粮食安全极端重要,在中国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已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走提质增效绿色增长方式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通过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兴粮”、加大政策资金投放力度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等举措,能更好解决谁来种粮、如何种粮等问题,提升新形势下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单产能力、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之所以尚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一大原因是土地经营过于分散。

 

  “确保新形势下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就要在稳定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副所长张晓山举例,目前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只能经营5.2亩耕地,如果扣除成本后每亩耕地一年的净收益按500元计算,一个农业从业人员一年的纯收入也就2500元,还不如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显然,这样小规模的经营农户无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也无法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今天的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步入中低速增长、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专家指出,今后我国粮食生产也必须由单纯关注产量的增长,转向更加注重粮食质量和农产品安全,实现粮食的“绿色增长”,确保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

 

  “要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从大农大肥的要素投入向科技投入转变,生产安全粮、放心粮。”中国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说。

 

  记者近期从农业部获悉,我国将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着力实现可持续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力争到2020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努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让更多安全粮、放心粮从洁净的环境中生长出来。

 

  挑战:保平衡,还需年增300亿斤

 

  粮食总产量的“11连增”,成为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继续保持粮食发展的好势头难上加难,挑战日趋增多。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首先是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硬约束趋紧并存。影响需求增长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口增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左右;另一个是消费升级,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这两个因素使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肉类80万吨,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还将持续一个相当长时期。同时,耕地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万-700万亩,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还要挤压农业用水空间。特别要看到,耕地质量也在下降。据调查评估,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1.8%,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需求增长、资源减少,将使粮食等农产品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另外,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并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增长,而消费升级较慢,曾出现过短暂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这种供求格局已成为过去时。从总量看,现在已经存在一定缺口,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根据权威部门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大约在1.4万亿斤左右,按照目前1.2万亿斤的产量基数,要保持年度产需基本平衡,每年粮食至少要增产300亿斤,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多年来,国家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解决粮食效益低的问题,但一直未走出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困境。从生产成本看,我国农业也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从种植收入看,比较效益偏低并呈下降趋势。国家出台“四补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着力稳定种粮效益。但总体上,粮食比较效益还是偏低。

 

  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一经营制度正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土地经营规模小,“怎么种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广大承包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和数量最多的主体,小规模经营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

 

  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连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仍未根本改善,抵御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

分享到:0

010-58594039

扫一扫,粮机资讯早知道

孙经理:13520642629(手机/微信加好友) QQ:2926794671 负责地区:江苏、浙江、甘肃、新疆、天津、上海

点击与我交流

魏经理:13552598995(手机/微信加好友) QQ:736936652 负责地区:湖南、湖北、青海、贵州、内蒙、广西、宁夏

点击与我交流

王经理:15311291834(手机/微信加好友) QQ:728246949 负责地区:安徽、江西、四川、山西、云南、重庆、福建

点击与我交流

李经理:15340094058(手机/微信加好友) QQ:1606650298 负责地区:山东、北京、西藏、广东、海南、陕西

点击与我交流

王经理:15313137632(手机/微信加好友) QQ:3213739617 负责地区: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辽宁

点击与我交流

我们的愿景

最受欢迎的粮油机械招商网站!

我们的使命

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粮机行业的发展!

我们的口号

找方法才能成功,找借口只会失败!

我们的理念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我们的目标

做最好的粮机网,让招商变的简单!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安徽云龙

安徽谷王烘干机械有限公司

界首金龙

河南茂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国粮

湘粮机械

湖南郴州粮机

捷赛机械

浙江齐鲤

合肥泰禾

安徽聚力

浙江齐鲤

郑州好粮油展

江苏晶莹

久超

安阳永正

美亚光电

东龙节能

三维输送

衡水金谷

郑州万谷

河南华泰

安徽辰宇

版权所有 环球粮机网-www.worldlj.com Copy Right 2010-2015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5007387号-2

本站是专业提供粮机、粮食机械、粮油机械、粮食输送机、粮食钢板仓、粮食烘干机、粮机配件等网络平台及企业名录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虚假.劣质.非法等产品信息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