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一揽子协定”包括10份文件,内容涵盖了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序、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内容。世贸组织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表示,过去数周成员部长们夜以继日寻求共识,最终使世贸组织历史上首次迎来真正成果。本届会议主席、印尼贸易部长吉塔·维亚万表示,这份协定将会使所有WTO成员受益。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预计,这一协定将为全球经济带来9600亿美元的潜在效益,并创造2100万份就业,其中为发展中国家带来1800万份就业。
对世贸组织本身以及全球贸易体系而言,巴厘协定的意义在于保住了世贸组织作为全球首要多边贸易谈判机制的地位,对避免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业内人士也强调,这项协议只是“早期收获”,谈判只是在贸易便利、农业、发展等几个议题上取得共识,而多哈回合总共有八大议题,仍有多个重要议题尚未推进。例如,粮食安全是导致多哈回合谈判12年来陷入僵局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上,美国希望欧洲大幅降低关税,以便为美国农产品打开新的市场;而欧洲则要求美国在停止向美国农场主提供补贴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与此同时,巴西、印度等国家则反对发展中国家削减制成品关税。若这两个议题不解决,多哈回合的知识产权、服务等其他6个议题便很难取得进展。因而从关键性领域谈判进展而言,“打破僵局”的本次会议并未凸显实质性成果,其推进力度和深度仍取决于后巴厘议程进展。
多哈回合的成员多、议题广、谈判难不仅令世贸组织近年来被贴上了“效率低下”、“改革落后”的标签,双边、区域性合作组织的异军突起也进一步稀释了世贸组织作为全球首要多边贸易谈判机制的地位。
相较于多哈回合“12年磨一剑”式的进展,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四年内举行了19次谈判,美国等成员国多次公开表示要在今年内达成协议。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副主任陈波认为,“TPP极有可能明年就完成,在2020年实现全面开放的市场”。目前美国与欧盟今年6月启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也已进入关键性谈判阶段,计划在两年内达成协议。区域贸易协定方兴未艾,与WTO谈判滞缓形成了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