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目前,世界各国已累计批准21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涉及100多个转化体,13类目标性状,其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着重于发展抗性转基因,例如抗除草剂、抗虫、抗旱、抗盐碱和抗寒等;第二类侧重于改变作物的品质,比如增加营养、提高食品的医疗保健功能等,以及作为工业、药物、能源原料。
最大优势:实现基因的定向改造和转移 显著提高品种改良的能力和水平
戴景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科研中,我前半生基本做常规育种,近20年,在此基础上,参与转基因育种的研究工作。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育种的水平,使新品种增加一些传统育种解决不了的性状。比如,玉米作为饲料,占到玉米总消费的80%。玉米里含有一种植磷酸,猪、鸡单胃动物食用后,不能被充分地利用、分解,必须加入植酸酶,才能被分解吸收。因此以前都把工业发酵生产的植酸酶作为添加剂加到饲料,才能解决磷有效吸收的问题。如今把植酸酶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玉米里面,饲料里就不必添加添加剂,保证了饲料的有效利用,减少了磷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不消耗更多的劳动力、成本,是一个安全有效的生产技术,这是过去传统技术解决不了的。因此转基因效益非常大,很多国家大量投入资金研究,希望能够让农作物甚至于家养的动物获得更多有利的基因,提高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甚至改进品质。
万建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农作物的抗虫、抗旱、抗逆、养分(氮磷钾等)高效等性状都是由单个或多个基因控制的,向农作物导入这些有用基因,并使其在受体中表达,可以达到改良作物性状的目的。例如: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以往棉农防治棉铃虫一年需要打药10至20次,大量用药不仅导致农民成本提高,收益减少,人畜中毒,而且引起环境污染。科学家从苏云金芽胞杆菌中发现一种能产生专一性的杀虫晶体蛋白即Bt基因,该基因进入鳞翅目害虫(如棉铃虫)肠道碱性环境后即被激活,然后同害虫肠壁细胞上的受体蛋白结合最后导致害虫“肠穿孔”而死亡。利用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抗棉铃虫棉花品种,使转BT基因棉花的抗虫性显著提高,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
同样,在抗逆如耐盐、耐高温等、养分如氮磷钾高效利用等性状改良方面,科学家也陆续发现了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创制出抗逆或养分高效利用的农作物新品种或品系。
戴景瑞:目前我国育成的抗棉铃虫棉花已大面积推广,居国际领先水平。在水稻方面,研究取得很大成就,已有抗水稻螟虫的品种,等待时机成熟就可向公众开放。玉米的研究进展也较快,目前我国已研究出含植酸酶的玉米,可增加玉米的植酸酶含量,对于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磷的排放非常有益。
正确对待:不能够过分夸张 也不能无视发展
戴景瑞:在我国,凡是已公开允许进入市场的,都是经过严格安检程序的,没有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意见部分原因是由于公众对转基因常识性知识太了解,认为转基因和非典及其他传染病有关。也有某些社会群众组织,反对让农作物本身以外物质进入农作物中,比如抗虫玉米,实际上是把Bt基因转到玉米里面去,玉米就获得了抗虫性。某些社会组织认为转入抗虫基因的玉米不安全有毒性,这是没有道理的。Bt基因编码的毒蛋白仅仅对鳞翅目害虫有专效的毒害作用,对其他生物是没有毒害作用。对人类来说,服用煮熟的玉米,毒蛋白遇高温便降解了,更不存在安全的问题。
万建民:目前,我国在抗虫、抗旱、抗逆、养分高效方面,已克隆出一批功能明确的基因,创制出一批转基因育种新材料。今后,在抗逆养分高效利用转基因农作物培育方面,尚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继续加强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的抗逆、养分高效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二是加强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研究和条件设施平台建设;三是加快具有重要产业化应用潜力的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促进产业化进程;四是加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