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油菜籽
传统油菜籽的油脂含量较低,芥酸和芥子甙含量较高。芥子甙(硫代葡萄糖甙)含量通常在4%左右。在湿热条件下,油菜籽中的芥子甙在芥子酶的作用下降解,产生有毒的含硫化合物硫氰酸脂、异硫氰酸酯、恶唑烷硫酮及睛类化合物等,这些分解产物能抑制动物的甲状腺对腆的吸收而发生肿胀,导致代谢紊乱。在油菜籽加工过程中,少量的分解产物转移到油中,大量的残留在饼粕中。因此,菜籽粕必须经过脱毒处理或限制在饲料中的比例(约10%)才能作为牲畜饲用。传统菜籽油的特点是芥酸含量较高(40%以上),人们曾对菜籽油高芥酸的营养安全性问题提出质疑。
“Canola”籽是加拿大培育的低芥酸及芥子甙的“双低”菜籽品种,1996年加拿大油籽榨油家协会(WCOCA)定义,将油中芥酸允许含量降低到1%、粕中芥子甙允许含量低于20μmol/g。2001年4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的农业行业标准规定,低芥酸低硫甙油菜籽中芥酸含量不高于5%,硫甙含量不高于45μmol/g(饼),低芥酸菜籽油中芥酸含量≤5%。加拿大双低菜籽含油量(42%~45%)较我国双低油菜的含油量高2~3%。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我国冬播油菜籽中,双低油菜籽的播种面积占油菜总播种面积的66.7%,并力争在3~5年在全国普及双低油菜。
事实上,双低油菜已不再是传统的油用作物,而是菜、油、饲兼用作物。双低油菜的菜苔是很好的食用蔬菜;低芥酸菜籽油脂肪酸组成合理,是较理想的营养油;低硫甙饼粕蛋白质含量高达36~42%,且氨基酸组成合理,是较好饲用蛋白源。因此,双低油菜的产业化开发意义重大。
传统的菜籽预处理制油工艺一般采用预榨浸出。其工艺流程:
菜籽→清理→(软化)→轧胚→蒸炒→预榨→浸出
传统的菜籽油脂生产工艺的缺点是:菜籽外皮含有大量纤维素、胶质以及单宁等多酚类化合物,带皮制油所得菜籽饼粕作为饲料的适口性和蛋白利用率很差;经高温蒸炒和热榨,生产的毛油色泽较深,杂较多,酸价较高,降低了油脂精炼得率;未考虑菜籽粕的脱毒处理和蛋白利用。
近年来,对菜籽尤其是双低菜籽制油技术的发展有菜籽脱皮制油、冷榨制油、挤压膨化制油等。其产品为绿色菜籽油脂、饲用菜籽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