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小暑,南方早稻也进入收割期,然而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得“晒谷”成为粮农的烦心事。建在泾口乡粮管所的谷物烘干机投入使用没几天,直接运送湿粮来卖的种粮大户和粮食经纪人接踵而至。
“告别靠天吃饭,推广机械烘干”,这已经成为粮食产销过程中亟待连通的“最后一公里”。
人工晒粮 靠天吃饭损失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家,粮食收获后每年因气候潮湿,湿粮来不及烘干(晒干)或未达安全储藏水分,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数量高达5%。
南昌县泾口乡最大的种粮大户邓绳文就吃过大亏。从2008年起,他承包了5000亩农田搞水稻种植,由于风调雨顺,连年大丰收。尝到规模化种植的甜头后,2011年邓绳文毅然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天有不测风云,当年晚稻收割期间,持续降雨使得刚收割上来的稻谷来不及晒干,600多吨稻谷发霉变质,损失近60万元。望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变质稻谷,邓绳文认识到靠天吃饭终究不是办法。
机械烘干 全天候作业成本低
2011年,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激励下,邓绳文在全省种粮大户中率先一次性投资购买了9台谷物烘干机,告别了多年来依靠人工晒粮的历史,水稻种植从播种到翻晒入库,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与传统晾晒方式相比,机械化烘干作业不受场地和天气条件的限制,大大降低了粮食的破损和二次污染,烘干后的粮食含水率均匀,储存时间长,加工后的成色和品质也更佳。”南昌县粮食局副局长姜建辉介绍。
“一台烘干机将20吨稻谷的水分含量从30%降到国标13.5%,需要成本1200元;而人工翻晒到同样水平,需要4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和8个劳动力进行3天以上的翻晒,成本在2800元左右。”邓绳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如今,除了烘干自产粮外,邓绳文还对外承接业务。随着粮食烘干订单的增加,他的谷物烘干机也增加到了26台,日烘干能力达到400吨,目前与他签订了粮食烘干业务的水稻面积达5万亩。
投入过大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然而,机械烘干因投入过大,在我省推广并不理想。
“今年1000多亩早稻受潮,有的已经开始发芽,正考虑卖到镇里新建的粮食烘干厂去,价格低点也没办法了。”南昌县蒋巷镇全国种粮大户刘长保说:“我们自己搞烘干设备资金投入大,有晾晒条件就不会考虑烘干,小农户更是这种想法,能省一分是一分。”
在产粮大县南昌县,拥有粮食加工企业200多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但拥有烘干机的企业却仅有十几家,完全满足不了烘干需求。
为解决晒谷难的问题,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南昌县今年引进了广东泰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在种粮大乡(镇)蒋巷镇、泾口乡各建设了一个面向市场的烘干塔,每个烘干塔一年烘干能力达2万吨,总共可以服务方圆30公里5万亩农田,确保粮食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南昌县农机局殷红光介绍,粮食烘干是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予倾斜,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