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是指储藏粮食的专用建筑物。 我国粮仓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粮食储藏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储粮设施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仰韶文化时期的袋状储粮窖穴是粮仓的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正规的粮仓已经出现。“秦以廒地为仓”。从出地的东汉陶仓和陶可见汉朝盛行的粮仓有圆形与方形两种,都属于高架式,有防地下潮湿与洪水侵袭的木柱支承,还有便于通风换气的窗孔,反映了一千多年前颇为合理的设计思想。隋唐时代的含嘉仓和明代的京八处大仓,设备较为完善,是历 |
史上著名的大型粮仓。
新中国成立粮仓工作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对粮食仓储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在粮食储藏基础设施建设和储粮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逐年有所投入。在各地兴建了许多粮仓,其主要仓型有:房式仓(包括平房仓、拱形仓与楼房仓)、立筒仓(包括钢筋混凝土筒仓、砖筒仓、钢板筒仓、浅圆仓与土圆仓)等,还有许多喇叭形地下粮仓,形成较大规模的粮食储存基础设施和遍布全国的粮食仓储网络,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世界各国粮仓现状
纵观世界各国粮库的发展,其仓型演变是有规律的。20世纪以前,由于商品粮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建设仓房,仓型有草仓、棚仓、土圆仓、窖洞仓、砖圆仓以及各式各样的房式仓。进入20世纪后,由于工业发展,商品粮需求量增加,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大型房式仓和砖木结构的圆筒仓有过一个较大的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国际市场上数千亿公斤的贸易,带动了现代化的大型筒仓象“雨后春笋”一样大量发展起来。在80年代美国有50000万吨仓容,而筒仓仓容占总数的80%以上,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筒仓;加拿大有1674万吨仓容,是全世界唯一全部使用筒仓储存粮食的国家;澳大利亚的2290万吨仓容中,筒仓占36%,高大房式仓占64%,高大房式仓大多是跨度50米,长度100米,堆高6米以上,全部为机械化作业;前苏联在二次大战以后停止建设非机械化房式仓,1965年以后基本不建设机械化房式仓,新建设仓房大多为立筒仓。由此可见,立筒仓仓型应是粮库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鉴于我国目前仓容严重不足,财力又不宽裕的国情,农村种植规模与交通运输的现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全部改建筒仓是不现实的,但我国已朝着这一方面努力。如目前仍在执行的“利用世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和1988年《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建设规划大刚》中都明显加强了浅圆仓、筒仓建造的比例,明确规定房式仓堆高为6米,仓房建设要朝高大型、高机械化程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