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储粮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五、六千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采用了地下挖窖储粮的方法。由于当时还没有较发达的文化和技术,储粮较为简单,规模也较小。仓型是口小底大的袋形窖。王祯《农书》记载:“夫穴地为窖,小可数斗,大至数百斗。先令柴束,烧投其土焦燥,然后周以糠,隐粟于内。”到了唐宋时期,地上储粮有了进展。为了解古代地下储粮的仓窖结构和情况。1971年对洛阳含嘉仓进行了发掘。这种仓规模巨大,分布密集,建造美观,排列整齐,大小地下窖几百座。窖口直径大者18.5米, |
小者8米,窖深6---10米。曾在现场挖掘出盛满变质发黑而完整的谷子。含嘉仓的发掘,说明我国地下储粮已有新的发展。我国西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也早已利用窑窖储粮。计有石箍窑、砖箍窑、土箍窑等形式。
国外地下储粮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埃及、叙利亚、日本都曾有地下储粮。地中海的马他岛,在1657--1660年就有地下凿石灰岩储藏窖。美洲印第安人也有在住宅附近挖窖和堆土储藏玉米。在埃及少雨地区迄今仍有挖窖储藏粮食。印度在1934年采用混泥土造的克哈梯窖储藏粮食。19世纪法国对地下储粮进行试验,建造了一些金属板里的水泥地下窖储藏粮食和饲料,大都安全,一部分窖由于密封不完善,湿气进入窖内,使储粮水分上升,导致品质劣变。近代地下储粮亦有发展。南美洲的阿根廷、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阿尔及利亚、苏丹以及塞浦路斯等均有建造。阿根廷建造的隔绝空气和水气的水泥窖,仓容量为50万千克,窖长30---46米、宽6---12米,深3---6米。壁上有阶梯以便粮食进出。当装满粮食后,上面有沥青密封。加以改良的窖顶,为密闭防水,用隔入金属网的三层油毛毡作顶盖。1949年阿根廷就建造了1540个,地下储粮17亿斤,在巴拉圭、委内瑞拉和乌拉圭广泛普及。
80年代以来,我国地下粮仓的设计、建造技术及机械化配套均有了很大发展。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的山区丘陵地带都兴建了一批地下粮仓。其中以河南、陕西、山东、内蒙、河北等地较多。
地下粮仓的建造不需钢材、木料,是粮仓建筑上的一项重大革新,已经兴建的地下粮仓仓型计有平式仓、立筒仓、喇叭仓、双曲拱仓等。这种仓型占地少、用料省、造价低廉、经久耐用;基本上解决了仓壁、仓底的防水、防潮。不再受到外界大气温、湿度的影响。低温密闭,粮情稳定,不论原粮(小麦、大麦、玉米)、成品粮(大米、面粉)、油料、油品都能长期安全储藏。地下储粮已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显得尤为重要,并已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