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虫害 储粮害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25---35℃,温度低于12℃时一般不能繁殖危害。粮食水分小于12%时害虫也不能正常生长繁殖。 根据温度、水分对储粮害虫活动的效应,我们可将地下仓温划分为三个区域。 (一)低温区地下仓 高纬度低温区的地下仓,仓温常年维持在15℃以下,这个温度低于一般害虫的发育始点温度,故能有效抑制虫害。如山东长岛石洞仓,仓温常年保持在13.5 |
---14.5℃,害虫随粮入仓后,不能正常发育繁殖,存活200---300天,就会自行消亡。但这与仓内温度亦有密切关系,如果仓内温度高,则玉米象、地中海螟蛾等个别虫种与螨类亦能少量产卵繁殖,不过它们完成一代所需的时间大大延长(见表7-5)。
表7-5 几种储藏害虫在地下低温库内生繁情况
仓虫名称 | 饲养头数 | 生活条件 | 生繁情况 | ||||||
仓温℃ | 仓湿% | 饲料水分% | 饲料品种 | 3个月 | 6个月 | 9个月 | 16个月 | ||
玉米象 | 50 | 14.5 | 86 | 14.2 | 大米、玉米 | 120 | 1190 | 2365 | 3569 |
玉米象 | 50 | 14 | 76 | 13 | 大米、玉米 | 49 | 152 | 252 | 478 |
玉米象 | 50 | 14 | 63 | 12.3 | 大米、小麦 | 10 | 10 | 2 | 0 |
锯谷盗 | 20 | 14.5 | 86 | 14 | 大米、面粉 | 7 | 5 | 3 | 0 |
赤拟谷盗 | 50 | 14.5 | 76 | 14 | 大米、面粉 | 40 | 32 | 1 | 0 |
印度谷蛾幼虫 | 100 | 13.5 | 71 | 13 | 大米小麦玉米 | 85 | 1 | 0 | 0 |
粉螨 | 100 | 14 | 56 | 12.2 | 面粉、小麦 | 76 | 53 | 32 | 7 |
粉螨 | 100 | 14 | 61 | 12.9 | 面粉、小麦 | 250 | 比过去增多 | 数不清 | 数不清 |
粉螨 | 100 | 14 | 86 | 14 | 面粉、小麦 | 大大增多 | 数不清 | 数不清 | 数不清 |
(二)准低温区地下仓
中纬度准低温区的地下仓,仓温常年可以维持在20℃以下,害虫繁殖和虫种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以舟山石洞库为例,粮食入库时,有不同密度的玉米象、大谷盗、长角谷盗、赤拟谷盗、锯谷盗、米出尾虫、螨类和蛾类,储藏一段时间后,常见的储粮害虫主要只有玉米象、螨类和书虱。处于准低温区的地下粮仓,仓温高低、粮食水分大小是害虫消长的重要因素。仓温低,粮食水分小,害虫生长缓慢,甚至自行消亡,D407仓仓温17.5℃,仓湿60%---63%,籼稻(水分11.9%)、籼米(水分12.7%)、籼糙(水分12.8%)内的玉米象成虫经2 个月全部死亡。D405仓仓温17.5℃、仓湿75%,籼稻原水分11.9%,玉米象经2 个月也全部死亡;而籼米原水分为12.7%,半年后玉米象成虫由200头繁殖到5116头,增殖25.58倍,籼糙米在75%湿度中储藏半年,水分可能已增至14%---15%。
(三)低纬度常温区
低纬度常温区的地下仓,仓温常年保持在21℃以上,例如福建东山729地下石洞库,仓温常年保持23---25℃;厦门市地下石洞库,仓温常年保持22---25℃;广西北海地下石洞库,仓温常年保持23---25℃;广东南澳地下石洞库,仓温常年保持21---23℃。这些地区的地下仓都能避免害虫的生长繁殖,但地下仓的虫种范围及密度都比同一地区的房式仓要低。
地下粮仓发生害虫的部位,地下土洞库多在粮堆表层及门洞挡板附近。一般以粮面表层30厘米左右的深度容易发生。这与仓内湿度影响粮堆上层水分的变化相吻合。在地下仓仓虫种类上,米虱和螨类较为普遍。不仅在低纬度常温区地下库可以发现,而且在中纬度准低温区地下库也可以发现。
二、微生物
水分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分生命就不能存在。细菌基本上生活水中。放线菌和霉菌的基质菌丝生活在水溶液中,气生菌丝生长潮湿的空气里。在地下仓内,当湿度大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空气干燥对细菌在空气中生存和传播都不利,霉菌菌丝也易失水萎蔫,停止其生命活动,所以基质的水分和空气湿度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粮食上霉菌孢子萌发的最低AW值见表7-6。
表7-6 粮食上霉菌孢子萌发的最低AW值
霉菌名称 | 孢子萌发最低AW | 霉菌名称 | 孢子萌发最低AW |
薛氏曲霉 | 0.65--0.73 | 黄青霉 | 0.79 |
匍匐曲霉 | 0.71 | 桔青霉 | 0.8 |
阿姆斯特丹曲霉 | 0.7 | 圆弧青霉 | 0.81 |
赤曲霉 | 0.7 | 瘿青霉 | 0.8 |
局限曲霉 | 0.75 | 常见青霉 | 0.81 |
白曲霉 | 0.72--0.75 | 小刺青霉 | 0.8 |
米色曲霉 | 0.76--0.78 | 鲜绿青霉 | 0.81 |
溜曲霉 | 0.78 | 扩展青霉 | 0.83 |
黄曲霉 | 0.78 | 岛青霉 | 0.83 |
土生曲霉 | 0.78 | 软毛青霉 | 0.81 |
黑曲霉 | 0.77 | 展青霉 | 0.81 |
构巢曲霉 | 0.78 | 细交链孢霉 | 0.94 |
总状曲霉 | 0.88 | 腊叶芽枝霉 | 0.95 |
黑根霉 | 0.9---0.92 |
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存活也有极重要的作用。各种微生物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在适应的范围内可分为三个温度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微生物生长最旺盛,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温度时,即可抑制其生长。粮堆温度从-10℃到70℃左右都是微生物生长范围。但温度在20---40℃之间是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适宜温度。
我国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地下仓温一般保持在20℃以下,湿度常年可以维持在70%以下,不论从温度或是湿度,地下仓的环境条件都不适宜大量霉菌的生长繁殖。据报道,浙江舟山地下石洞库,经过2年对地下储粮微生物的研究分析,发现6个粮种的带菌量在地下储藏期间都呈减少趋势,而地上储粮的储粮微生物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见表7-7)。
表7-7 C307地下仓与地面仓储粮带菌量(万个/克)
霉菌名称 | 孢子萌发最低AW | 霉菌名称 | 孢子萌发最低AW |
薛氏曲霉 | 0.65--0.73 | 黄青霉 | 0.79 |
匍匐曲霉 | 0.71 | 桔青霉 | 0.8 |
阿姆斯特丹曲霉 | 0.7 | 圆弧青霉 | 0.81 |
赤曲霉 | 0.7 | 瘿青霉 | 0.8 |
局限曲霉 | 0.75 | 常见青霉 | 0.81 |
白曲霉 | 0.72--0.75 | 小刺青霉 | 0.8 |
米色曲霉 | 0.76--0.78 | 鲜绿青霉 | 0.81 |
溜曲霉 | 0.78 | 扩展青霉 | 0.83 |
黄曲霉 | 0.78 | 岛青霉 | 0.83 |
土生曲霉 | 0.78 | 软毛青霉 | 0.81 |
黑曲霉 | 0.77 | 展青霉 | 0.81 |
构巢曲霉 | 0.78 | 细交链孢霉 | 0.94 |
总状曲霉 | 0.88 | 腊叶芽枝霉 | 0.95 |
黑根霉 | 0.9---0.92 |
地下储粮的主要菌相有:黄曲霉、白曲霉、灰绿曲霉、黑曲霉、长孺孢霉;次要的有:禾黑芽枝霉、杂色曲霉、土曲霉、小孢毛霉、构巢曲霉、镰刀菌、文氏曲霉、烟曲霉、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