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市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中心,以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重点,创新粮食生产工作方式,实现了粮食生产面积稳中有增,粮食总产、单产上新台阶的年初目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31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25万亩,旱粮面积6万亩,预计总产超10亿斤。
一、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31万亩,比上年增加6万亩;预计粮食总产55万吨,比上年增5.4万吨。其中水稻面积125万亩,总产52.5万吨,早稻面积60.5万亩,单产415公斤,总产25万吨;中稻1万亩,单产530公斤,总产0.53万吨;晚稻面积63.5万亩,预计单产430公斤,总产27万吨;旱粮面积6万亩,总产2.5万吨。
二、粮食生产主要成绩
1、播种面积稳步增长。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在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双重作用下,我市加大宣传,引导棉农减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全年棉田改种粮食的面积累计5万亩。二是坚决压单扩双。我市坚持把压单扩双作为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重要举措来抓,鼓励农民发展双季稻生产,稳定双季稻播种面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2015年,我市早稻播种面积达60.5万亩,较去年增加4万亩;一季稻1万亩,晚稻播种面积63.5万亩,双季稻播种比例达98%以上。三是坚决遏制抛荒。国家粮食政策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近几年来,我市农民对耕地视为“寸土寸金”,水田每亩租赁费均价在600元以上,高的达900元。市政府将耕地抛荒列入对各乡镇粮食生产考核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与服务,加大对耕地抛荒隐患的排查与督查,全市85.7万亩耕地实现“零抛荒”。四是鼓励发展旱粮生产。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不宜改种水稻的棉田,指导农民改种玉米等旱粮作物。秋冬生产方案中市政府对发展旱粮作物给予补贴政策支持。2015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4万亩,比上年增2.5万亩。全年旱杂粮播种面积为6万亩,总产可达2.5万吨,成为沅江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粮食单产稳步提高。一是全力推进集中育秧。2015年,沅江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作为粮食生产再上台阶,夯实“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地位的关键举措。
全市12个乡镇205个农业村全面开展了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工作,落实集中育秧主体224个;落实责任人员440人;完成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大田面积达9.1万亩;秧田面积3500亩;超额完成省农委9万亩指导性任务指标。通过集中育秧示范带动,全市早稻播种面积达60.5万亩,抛秧、机插秧面积达58.5万亩以上,直播面积控制在2万亩以内;晚稻大力推广机插与抛秧高产栽培方式,基本杜绝直播,晚稻安全齐穗率达到95%以上。二是全力推动高产创建。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对粮食生产与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的资金投入,在草尾镇、阳罗洲镇、南大膳镇三个主要粮食生产乡镇创建了5个早晚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共华镇整建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我市加强示范片创建管理,逐一明确了示范片创建驻点责任人,严格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防治病虫等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了示范片管理工作档案。目前,我市早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顺利通过验收,示范区晚稻长势良好,预计单产可达550公斤以上。三是全力推广增产技术。大力推广“根固育秧法”、“麻地膜”机插育秧等育秧新技术,提高了机械插秧作业质量与作业功效。积极推广催芽器浸种催芽、“壮秧剂”与“旱育保姆”育秧等新技术,各项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25万亩以上。
3、种粮效益稳步提升。一是推广水稻优良品种。早稻重点推广湘早籼45号、中早25、中早39,晚稻重点推广岳优518、H优518、盛泰优9712、创香5号、玉针香、湘晚籼13号等优质品种。农民反映水稻优良品种抗病性好,产量又高,而且米质好,卖价高,比老品种强多了。今年我市水稻优质率达90%以上,为种粮农民增产增收打好了基础。二是促推粮食规模生产。全市各乡镇以土地信托流转为重点,开展土地有序流转,培植种粮大户,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和效益。据农业局组织调查统计:全市种粮面积30亩以上大户有3351户,承包水田面积达29.3万亩,占全市水田面积的46%;其中200亩以下的大户为3119个,占大户总数的93%,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确保了双季稻率,生产管理措施易到位,提高了大户种粮效益。大户草尾镇立新村种粮大户钟少文对湖南日报记者说:“我租赁稻田360亩,全部是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今年双抢仅用了6天时间就轻轻松松搞掂了。现在晚稻来势好,双季稻亩产过吨粮没问题”。三是实施湘米产业工程。在草尾镇、共华镇、南大镇、阳罗镇等四个乡镇实施优质稻集中区域种植,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订单生产,订单稻谷价格在国家保护价基础上加价20%收购,特优品种加价25%收购。2015年,卢青年米业分别与四个乡镇签订了盛泰优9712、玉针香、湘晚籼13号等中高档优质稻生产订单5多万亩,预计可为全市农民增收1500万元。
4、社会服务稳步推进。一是稳步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市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发展到14家,拥有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359个,从业人员3595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5608台,防护用品5083套。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124万亩次,覆盖率达99.2%。二是稳步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社会服务。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大力扶持专合组织,开展水稻生产中的耕、育、插、防、管、烘、销等全程服务,根据农机存量与使用情况调查,水稻机耕面积达128万亩以上,机收面积127万亩,机耕机收率均在99%以上。今年新建育秧大棚100个,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150万元,全市水稻两季机插秧面积达25万亩。另外,我市在草尾镇建成了全省第一家专业化水稻育秧工厂,引进2套台湾研制的水稻育秧自动化流水作业线,目前已投入试营生产,展示了良好的生产性能与推广前景。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粮食生产和水稻集中育秧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负责粮食生产和集中育秧工作。各乡镇和市直相关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了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职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建立了市乡两级领导干部蹲点包干负责制度,每个乡镇明确2名市级领导、每个农业村明确1名乡镇干部和1名技术人员督促指导蹲点单位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并将工作责任挂牌公示。
2、强化资金投入。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我市制定了有关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方案,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目前国家下拨我市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为1.067亿元,已经存贮到财政帐户。只待《湖南省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方案》正式文件下达,我市将迅速通过“一卡通”形式发放到农户。二是确保省级粮食生产专项资金落实不走样。今年省政府下拨的集中育秧专项资金386万元、水稻高产创建资金192万元全部下拨到农业局。三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在市级财政年初预算资金中安排1860万元,用于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水稻高产创建优质稻基地建设、粮食产业化与大户规模经营、农机与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等粮食生产,从2015年产粮大县粮食奖励资金中安排1438万元,专门用于支持粮食,2项共计3298万元。另外,市财政还对农机购置、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从事粮食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专项补贴,预算资金500万元。
3、强化政务服务。农业部门切实加强了粮食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粮食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农业和工商部门切实加强了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农民购买放心种子、放心农药、放心肥料;气象部门制定和完善了防灾减灾预案;保险公司认真抓好了农业保险工作;农机部门落实了农机补贴,搞好了新型农机具的示范培训,保证售后维修服务。
4、强化督查考核。将粮食生产与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出台了《沅江市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各乡镇和相关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市督查局组成专门督查组,对早稻集中育秧、控直、晚稻等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并将督查结果通报全市。
5、强化责任追究。对粮食生产和集中育秧工作实行“三挂钩”,即与水利建设项目布局挂钩,与专项奖补资金发放挂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偿付挂钩;做到“两兑现”,即考核兑现、奖惩兑现;实行“一票否决”,即对在工作中执行不力,导致水稻直播和一季稻控制不严的单位和个人,在当年绩效考核中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今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市将以此次考核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努力推动我市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为确保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