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粮食烘干塔机械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发展粮食烘干塔机械化的难点目前粮食烘干塔机械化发展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收入低,发展机械化干燥没必要。二是认为自然干燥优于机械干燥。实际上收获后的稻谷在1小时之内立即干燥与放置5、10、20小时甚至数日再进行干燥,其米质大不一样。在日本,含水率24%的稻谷放置10小时以后再进行干燥,就只能作饲料粮。而收后直接干燥处理的稻谷,价格高于我国米价1~10倍;台湾的米价高出我们五六倍。三是认为机械干燥粮食投资大、成本高,农民承受不了。据多方而调查分析,一套干燥设备25万元到120万元不等,可使用15年,3~6年可收回成木,应该说这样的投资回报率不低;同时,机械干燥直接成本大大低于人工自然干燥成本;进行规模化生产作业和计算粮食霉烂、抛洒、破碎损失、品质下降等综合因素,自然干燥成木是机械干燥成木的3倍多。相比之下,机械干燥是节本增效之举
此外,由于缺乏现有的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增加了开展此项工作的难度。
二、发展粮食烘干塔机械化的可行性
机械化干燥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其决定因素有:一是机械替代的效应。即机械化作业产生的效益和效率大大高于人工作业。目前农业劳务日值高达60元以上,用机械化干燥替代人工的条件已成熟;二是生产规模。家庭式小规模、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当然无法实现机械化谷物烘干。而现在由于农机化提供了支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规模化生产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为粮食烘干塔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三是社会化服务。烘干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只能与规模化大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这一条件目前也已具备;四是经营者效益。据资料显示,一套中型烘干机械一般在大型农场或种粮大户的使用季为25~35大,可以承担2500~4000亩粮油作物的烘干作业而积。在南郑县这样的稻麦(油)轮作区,夏收作业季(小麦、油菜籽)、水稻作业季、玉米作业季之间有很长的时间差,则全年的使用时间达三个作业区间,作业时间长达75~105大;五是民间投资能力。2010年,南郑县年经营收入2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大户有650多个,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大户100多个,建成了三个农机经营服务合作社。只要国家和地方相关扶持政策到位,农机产业领域完全有能力发展粮食烘干塔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