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烘干机的布局要和粮食流通格局相适宜。以往我省有过“运水”还是“运煤”的争论。世界银行项目对中转库和收纳库的干湿粮关系也有考虑。我们的经验是:一个粮食收储单位的潮粮量要少于场地晾晒能力的3~5倍才安排建烘干机。
2 烘干机设计能力的确定要综合潮粮总量、烘干机造价、年烘干费用和烘干生产天数4个因素来考虑。这里烘干生产天数是关键,我们从实践中总结认为以75d为宜。日烘干能力过大过小都不利。
3 现有烘干能力和限水收购政策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粮食部门收购粮食的水分一直较高。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说,高水分粮只是半成品,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因此长期收购高水分粮是不正常的。但由于地理条件,气候原因,我省生产的玉米,其成熟时的水分往往偏高,其水分可高达40%。考虑到形成高水分粮的原因,今后要实行限水收购,以25%为标准,对超收购标准水分实行扣量扣价。这样既能鼓励生产者推广早熟高产品种(正常年景水分可在30%以下),又能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现有烘干机的作用。对是否开发研制新型的农用烘干机的问题,我们持不同意见.降低粮食水分在农村主要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不越区种植,改良品种,田间站秆扒皮促进早熟,搞好场院降水等途径来实现,不用搞烘干机。当然,农垦等部门现有的烘干设备一定要利用好。
.4为解决高水分粮食烘干问题,要加强宏观管理,加速烘干机的产业化开发,搞好烘干机的管理维护和操作技术培训,建立一支稳定的粮食干燥技术研究、新型烘干机的开发和设备制造的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科技队伍。 加紧进行对现有粮食烘干机的选型和测评工作,促使粮食烘干机定型化、标准化和系列化。国家要制定更为详细的烘干机技术标准,以统一评价口径。 同时,建立起正规化的科研生产制造基地。粮食干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熟悉烘干机的研究、制造、使用历史及发展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的人员才能作好这项工作。烘干机的定型化、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