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概况
我国谷物干燥机械的发展是从解放初期仿制日本、前苏联等国外的干燥机开始的。由于当时谷物干燥机械结构复杂、耗用钢材多、造价高,不适合于农村的经济和体制状况,仅在国有农场、粮库及集体企业使用。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专业化、集约化的规模经营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大型粮库、国有农垦系统的种子和粮食生产基地,逐步装备起成套的谷物干燥设备,并与仓储、加工等设施配套成龙,成为我国谷物烘干机械的主要应用代表。同时,也引进了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谷物干燥机械,国内一些院校及有关科研单位也相继研制出了适合地区特点的系列谷物干燥设备,服务于国内粮食系统。谷物干燥技术的发展,逐步使烘干机械走向成熟、完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2010年,我国日加工干燥能力100吨以下的企业为4741个,100~200吨的企业为754个,200~400吨的企业为132个,400~1000吨的企业为38个,1000吨以上的企业为10个。
我国谷物烘干机械发展虽有近30多年不断的探索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有500多家生产企业,但产量都不大,技术含量低,成熟机型不多,产品种类少,而且耗能高,自动化水平低,缺乏适合农机专业户、种粮大户及村组使用的中小型多功能烘干机械。全国现有谷物烘干机械2万多台,每年机械烘干谷物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机械谷物烘干占总产量的95%左右,可见我国谷物烘干机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于谷物生产发展需要。
(二)发展现状
1. 粮食产后损失惊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年总产粮食约为5亿吨。据统计,我国粮食收获后在脱粒、晾晒、贮存、运输、加工、消费等过程中的损失高达18%左右,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5%的标准。 在这些损失中,每年因气候原因,谷物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水分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高达5%,若按年产5亿t粮食计算,相当于2500万t粮食,若每人每天食用500g粮食,可供6.8万人食用1年。这数字是惊人的,把收到手的谷物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从这一意义上说,谷物干燥的机械化比田间作业的机械化更为重要,它是谷物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条件。 据了解,收获后的玉米、水稻水分都在30%以上,受潮后极易发生霉变,所以储存前必须进行烘干处理,将水分含量降至安全水分以下。此外,在南方粮食市场上,水分含量决定了稻谷价格的高低,降低水分就是提高粮食经营的经济效益。 2. 烘干机械成市场新宠 近年来,我国谷物烘干机行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2008年~2010年,国内烘干机保有量以年均50%左右的增幅快速攀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烘干设备生产企业达500余家,年市场销售额超过30亿元。 尽管目前国内烘干机械保有量快速攀升,但每年机械烘干谷物仅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1%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机械谷物烘干能达到总产量的90%左右,可见我国谷物烘干机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于谷物生产发展需要。而随着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烘干技术设备必将有广阔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巨大。 据测算,如果机械烘干比例达到30%的话,至少还需要8000~1万套烘干设备。近年来,粮食购销体制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加之机械化收获作业的推广,高水分粮食数量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非高水分粮食产区也变成了高水分粮产区,而传统的高水分粮食产区粮食收获水分也有所升高,进一步扩大了粮食烘干设备的需求空间。
3. 烘干设备列入补贴目录 粮食烘干设备市场越来越旺盛的需求也源于国家的相关政策。近年来,谷物干燥机已被列入了农业部和部分省的购机补贴目录,并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推广。尤其是浙江、安徽、江苏等地的农机管理部门,根据农民需要,因地制宜,积极运用购机补贴、作业补贴等政策杠杆,给烘干机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利好条件。 据了解,根据南方各省政府机构发布的有关加快粮食烘干速度的文件,在未来3年内要加大烘干设备的规模,形成大面积的烘干效果,例如要使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粮食干燥机械化的目标。浙江绍兴地区,2012年针对谷物烘干机在原有60%购臵补贴基础上,补贴标准提高到购臵额的80%~90%。
我国的农机补贴政策从2004年开始,从当年的7000万增长到2011年的175亿,补贴额增长了250倍。农机购臵补贴的范围由2004年66个县扩大到涵盖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和所有农场;补贴机具种类从9大类18小类扩大到12大类38小类,几乎包括了所有主要的粮食生产机械。列入补贴目录的先进农机平均有30%左右的补贴额度。如果再加上地方补贴,总的补贴率会更高。
(三)制约因素及发展机遇
谷物烘干机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劳动力持续增加,全国13亿多人口中,8亿在农村,绝大多数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压力巨大,这无疑对代替劳动力谷物烘干机械增长产生逆向影响;二是农民收人增长缓慢,这样将直接影响农民农机购买能力;三是农产品进口增加。出口减少,特别表现在加人WTO之后;四是农机扶持政策不到位
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谷物烘干机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一是谷物烘干机械投资大;二是投资回收周期较长;三是农民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组织服务体系和机制远未形成;四是原粮的含杂率高,水分不均匀,对干燥机械性能质量要求较高。 目前,我国谷物烘干机械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2004年以后中央出台了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颁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形成了经济支持、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离不开机械干燥这一重要环节。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对机械干燥具有较强的愿望和要求;三是市场上烘干机械种类多,有可供选择推广的实用新型机械和技术服务支撑; 四是联合收割机快速推广和跨区作业的模式,使大量谷物需要及时、快速的干燥;五是机械干燥能避免损失,防御自然灾害,防止场地翻晒增加谷物含杂和马路晒谷妨碍交通安全,以及可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等,发展谷物烘干机械重要意义开始被广泛认识。
目前,国内干燥机械保有量以年均50%左右的增幅快速攀升,但每年机械烘干谷物仅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1%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机械谷物烘干能达到总产量的95%左右,可见我国谷物烘干机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于谷物生产发展需要。 1. 机械化收获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生产环节间的协调与平衡,导致粮食品质的下降和损失 农业生产有许多环节组成,多年的积累与完善才得以形成一套各环节间协调与平衡的生产模式。早年的人工收获方式:稻割倒后一般在田间晾晒一两天或数天,一方面有一定的后熟作用,更主要的是让谷物水分降低(一般可降到18%以下),脱粒后稻谷就可以短期保存而不变质,再将此谷物分批在小块晒场晾晒,达到长期保存水分(14.5%左右)。近年机械化收获的快速推进和跨区作业,导致了高效快速的机械化收获方式与原始的谷物干燥方式严重不适应,致使大批高水分的谷物无法及时晾晒(没有场地、下午或傍晚收获无法晾晒)、装在口袋里或被堆积在一起,时间一长(数小时内)就开始发热,导致大米的食味、品质大幅下降,时间长的甚至霉变。
2. 新农村建设需要机械化谷物干燥 部分省市(如江苏、浙江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对新农村建设在设施、环境建设方面都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机械化干燥可以杜绝在公路上晒粮等造成的交通隐患,也可以使农村门前屋后环境整洁。
3. 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生产真正的优质谷物需要机械化谷物干燥 为满足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优质大米的生产除了品种、栽培方法、生长环境等措施外,更需要及时科学的干燥、储藏方法与装备来保证每一粒谷物的生物活性与新鲜度。据国外经验,高水分的谷物收获后3小时内应进入机器干燥,24小时内将其水分降到安全储存标准方可确保谷物生物活性与品质不受影响。 就水稻烘干而言,日本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主要有:
(1)收获后立即干燥。经验表明,含水率在24%以上的稻谷,放臵10h以后再烘干则味道不好,所以收获后要立刻烘干;
(2)干到合适的水分。当年食用的稻谷应干到15%的含水率,不要过低,如果干后储存则应干燥到13%;
(3)采用好的干燥机械,应采用低温大风量,干燥均匀无爆腰,缓苏时间选择合理的稻谷干燥机。
4. 机械化干燥将显着减少粮食损失,节省土地占用 干燥机械化技术的采用,使得谷物干燥不受气候、场地等条件的制约,特别在收获季节遇到阴雨灾害性天气,可大幅度减少霉变损失。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收获季节均处于多雨、阴凉天气,不利于晒场作业。谷物干燥机的普及推广可减少晒场用地(规模种植地区的晒场与粮食种植面积比为1%-1.5%),一台12吨干燥机能满足600亩粮食种植面积的干燥作业,可臵换出6亩晒场,江苏省3000万亩水稻面积,可节约晒场所用地30万亩,对于土地资源贫乏的江苏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5. 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生产,促进土地流转、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建设。
(五)“十二五”期间我国谷物干燥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干燥机械化的推进加快了粮食生产抢收,促进了粮食生产环节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提升,起到了“抢农时、防灾害、促丰产”的效果。针对我国谷物干燥设备现状、结合广大农村市场需求,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谷物干燥设备的发展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是加快谷物烘干机械生产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解决生产企业多、生产规模小、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低问题,使谷物烘干机械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有较大提高,推动国内外市场开拓和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形成有实力的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带动全行业技术、质量、售后服务竞争能力的提高。 二是要设计将高水分谷物一次降到安全标准的设备。在这方面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一种是传统单一干燥模式,其二是采用联合干燥法,即将两种以上干燥方法的干燥机组合成一种新的干燥工艺,从当前世界各国谷物干燥技术发展来看,这是一种趋势;设计高效能谷物闪蒸干燥机。 三是能高温、快速处理大批量高水分谷物。 四是应用先进测控技术,实现干燥过程向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方向发展。 五是谷物干燥机的生产能力向两极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产品生产厂家需要研制处理量在每小时20吨-30吨的大型化设备,一般由村、乡镇农机服务组织购买经营,或根据各地的经营形势,建立专业烘干机构。同时还应向小型、多功能方向发展,方便广大农户及地域分散的农民购买。 六是干燥机的发展还要重视节能和能量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不同地域的能源特点,如采用各种联合加热方式,移植热泵和热管技术,开发太阳能干燥机等;还要发展干燥机的自动控制技术、以保证最优操作条件的实现;另外,随着人类对环保的重视,改进干燥机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粉尘和废气的外泄等,也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发展阶段,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建设,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国 家政策的引导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因此,谷物干燥机械将迎来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