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阶段三:粮食烘干企业的出现 台湾盛产水稻,一年两季,干燥机的使用得以时间延长。没有购买干燥机的农户,主要依靠亲戚邻居帮助烘干,节省了场地,保证了粮食安全。代烘干粮食产业的出现,小吨位的干燥机逐渐向大吨位发展,五吨、十吨、五十吨,直到现在发展到130吨。大吨位干燥机的增长,出现了许多专门为烘干粮食的企业。当时烘干一斤稻谷,收一台币,农民能够接受,企业有利可图。烘干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民粮食烘干问题。稻谷损失的现象越来越少。许多企业直接收购稻谷烘干储存,甚至发展稻米加工企业,农民购买小吨位干燥机的越来越少,当地也不再给予补贴。现在台湾90%的农户不再拥有烘干机,稻谷收下来直接卖给粮食烘干企业。
4. 阶段四:大吨位烘干机占领市场,小吨位退出 大型干燥机发展起来之后,生产小型干燥机的企业自动转产或停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台湾的干燥机生产厂仅剩下两家,即三久干燥机厂和三升干燥机厂。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三久干燥机厂也来到上海建厂,发展的相当红火。
5. 台湾发展之路借鉴意义 台湾干燥机的发展方式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经历了一个先由农民购买使用到逐步成为一种产业的过程。代烘干业的出现,提升了干燥机的吨位,减少了农民家家户户购机的情况,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个过程,前后经历了30年。 按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来说,粮食干燥属于产后。生产上需要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具备购买能力是农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事实证明,农民不管发展某种机械都具有它的客观性,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急用先买,从解决繁重的体力劳动,抗御自然灾害入手,逐步扩展。当农机化发展在解决了耕耙播收之后,当农民看到发展干燥机械既能解决粮食干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又能储存粮食防止粮食老化提升粮食品质的时候,发展干燥机械就成了农民的重要选择。因而,长远看来,干燥机的发展潜在市场很大。 发展干燥机,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同时也要防止干燥机生产企业一哄而上,以及农民的非理性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