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干燥机械的发展是从解放初期仿制日本、前苏联等国外的干燥机开始的。由于当时粮食干燥机械结构复杂、耗用钢材多、造价高,不适合于农村的经济和体制状况,仅在国有农场、粮库及集体企业使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科研单位开始开发研制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粮食干燥机。它们大多适用于农场生产连队和农村生产队使用;80年代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改革,研制的干燥机械大多向多用化、小型化方向发展;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专业化、集约化的规模经营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大型粮库、国有农垦系统的种子和粮食生产基地,逐步装备起成套的粮食干燥设备,并与仓储、加工等设施配套成龙,成为我国粮食烘干机械的主要应用代表;同时,也引进了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粮食干燥机械,一些大专院校及有关科研单位也相继研制出了相应系列粮食干燥设备,服务于国内粮食系统。粮食干燥技术的发展,逐步使烘干机械走向成熟、完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我国粮食烘干机械发展虽有近30多年不断的探索历史,已经有50多家生产企业。,但产量都不大,技术含量低,成熟机型不多,产品种类少,而且耗能高,自动化水平低,缺乏适合农机专业户、种粮大户及村组使用的中小型多功能烘干机械。全国现有粮食烘干机械2万多台,每年机械烘干粮食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机械粮食烘干占总产量的95%左右,可见我国粮食烘干机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于粮食生产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