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广机械化干燥技术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目前,国内干燥机械保有量以年均50%左右的增幅快速攀升,但每年机械烘干谷物仅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1%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机械谷物烘干能达到总产量的95%左右,可见我国谷物烘干机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于谷物生产发展需要。
(一)机械化收获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生产环节间的协调与平衡,导致粮食品质的下降和损失
农业生产有许多环节组成,多年的积累与完善才得以形成一套各环节间协调与平衡的生产模式。早年的人工收获方式:稻割倒后一般在田间晾晒一两天或数天,一方面有一定的后熟作用,更主要的是让谷物水分降低(一般可降到18%以下),脱粒后稻谷就可以短期保存而不变质,再将此谷物分批在小块晒场晾晒,达到长期保存水分(14.5%左右)。近年机械化收获的快速推进和跨区作业,导致了高效快速的机械化收获方式与原始的谷物干燥方式严重不适应,致使大批高水分的谷物无法及时晾晒(没有场地、下午或傍晚收获无法晾晒)、装在口袋里或被堆积在一起,时间一长(数小时内)就开始发热,导致大米的食味、品质大幅下降,时间长的甚至霉变。
(二)新农村建设需要机械化谷物干燥
部分省市(如江苏、浙江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对新农村建设在设施、环境建设方面都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机械化干燥可以杜绝在公路上晒粮等造成的交通隐患,也可以使农村门前屋后环境整洁。
(三)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生产真正的优质大米需要机械化谷物干燥
为满足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优质大米的生产除了品种、栽培方法、生长环境等措施外,更需要及时科学的干燥、储藏方法与装备来保证每一粒谷物的生物活性与新鲜度。据国外经验,高水分的谷物收获后3小时内应进入机器干燥,24小时内将其水分降到安全储存标准方可确保谷物生物活性与品质不受影响。
(四)机械化干燥将显著减少粮食损失,节省土地占用
干燥机械化技术的采用,使得谷物干燥不受气候、场地等条件的制约,特别在收获季节遇到阴雨灾害性天气,可大幅度减少霉变损失。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收获季节均处于多雨、阴凉天气,不利于晒场作业。谷物干燥机的普及推广可减少晒场用地(规模种植地区的晒场与粮食种植面积比为1%-1.5%),一台12吨干燥机能满足600亩粮食种植面积的干燥作业,可置换出6亩晒场,江苏省3000万亩水稻面积,可节约晒场所用地30万亩,对于土地资源贫乏的江苏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五)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生产,促进土地流转、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建设。
六、“十二五”期间我国谷物干燥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干燥机械化的推进加快了粮食生产抢收,促进了粮食生产环节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提升,起到了“抢农时、防灾害、促丰产”的效果。针对我国谷物干燥设备现状、结合广大农村市场需求,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谷物干燥设备的发展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是加快谷物烘干机械生产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解决生产企业多、生产规模小、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低问题,使谷物烘干机械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有较大提高,推动国内外市场开拓和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形成有实力的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带动全行业技术、质量、售后服务竞争能力的提高。
二是要设计将高水分谷物一次降到安全标准的设备。在这方面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一种是传统单一干燥模式,其二是采用联合干燥法,即将两种以上干燥方法的干燥机组合成一种新的干燥工艺,从当前世界各国谷物干燥技术发展来看,这是一种趋势;设计高效能谷物闪蒸干燥机。
三是能高温、快速处理大批量高水分谷物。
四是应用先进测控技术,实现干燥过程向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方向发展。
五是谷物干燥机的生产能力向两极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产品生产厂家需要研制处理量在每小时20吨-30吨的大型化设备,一般由村、乡镇农机服务组织购买经营,或根据各地的经营形势,建立专业烘干机构。同时还应向小型、多功能方向发展,方便广大农户及地域分散的农民购买。
干燥机的发展还要重视节能和能量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不同地域的能源特点,如采用各种联合加热方式,移植热泵和热管技术,开发太阳能干燥机等;还要发展干燥机的自动控制技术、以保证最优操作条件的实现;另外,随着人类对环保的重视,改进干燥机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粉尘和废气的外泄等,也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更多粮食烘干机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