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干燥效果
2. 1. 1 热风就仓干燥效果从2003年9月22日开始通风干燥,于10月23日结束,为时31天,通风干燥171小时,耗电2172 kW·h ,单位通风量135m3/ h·t ,把74. 1 t平均水分为18 %的稻谷干燥成平均水分为15.2 %(上层15. 1 %,中层15. 6 %,下层14. 9 %) ,基本达到15%干燥目标要求,且干燥均匀,水分梯度满足《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11〕要求。在通风干燥过程中,粮温正常,没有发现高温点,每次通风完毕后,各测温点温度均在通入空气的温度上下,说明通风均匀,风道布设合理。
2. 1. 2 自然风就仓干燥效果2003年9月20日开始通风干燥,10月27日结束,为时37天,通风干燥126小时,单位通风量129 m3/ h·t ,耗电693 kW·h ,将77. 8 t平均水分为15. 9 %的稻谷,干燥成平均水分为15%(上层14. 9 %,中层15. 3 %,下层14. 8 %) ,基本达到15 %干燥目标要求,且干燥均匀,粮堆水分梯度满足《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中关于结束降水通风的要求。在通风干燥过程中,粮温正常,情况与热风就仓干燥相同。
2. 1. 3 “三久”烘干机烘干效果“三久”NEW2PRO—120型良质米干燥机是低温慢速式烘干机,每批次可烘干12 t。按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定和操作,把12 t水分为18. 6 %的稻谷经7小时干燥成14. 3 %,干燥均匀,耗电64 kW·h,用柴油107 kg。此烘干机装料、卸料很费时间,本试验中,3个工人用1. 5小时才把12 t稻谷装完,卸料时,也是3人各用1. 5小时卸完。
2. 1. 4 冷风就仓储藏干燥效果冷风就仓干燥,其实就是低温储藏(15℃以下) ,因为冷风干燥需要很长时间,在本试验中进行了10个月,从2003年9月23日开始,至2004年7月29日结束,把水分为17. 0 %的稻谷干燥成14. 8%。在这期间,只要粮温高于15℃,就吹10℃左右冷风,到粮温降到10℃左右时停止吹风。一般5~7天开一次机,但在12月初至2月末可不用谷物冷却机(制冷机) ,而直接把仓外空气吹入粮堆进行降水降温。本试验中用制冷机吹入冷风时间为310小时,共耗电24800kW·h ,因为干燥缓慢,所以干燥较为均匀,也没有发热、生霉、长虫现象。
2. 2 干燥费用
本试验研究的重点是各种干燥处理的效果及对粮食品质的影响,对干燥费用记录不全面,而且各种干燥处理的程度也不同,如“三久”烘干机只记录了电、油费用和烘干时的装卸人工费,对其它费用没记录;对热风和自然风就仓干燥只记录了风机和加热器的用电费用,而对入仓人工费用没考虑,拟把它列入储藏入仓费中;冷风就仓干燥的时间较长,所用电费不但包括干燥费,还包括低温保管费,很难将两者分开;人工自然晾晒干燥费,也只能从其它粮库的开支情况借用。尽管如此,通过有限的干燥费用比较,还是能看出些问题。现把有关情况汇总成表1。
从表1看出,各种干燥方法中,费用最低的是自然晾晒,其次是就仓干燥,再次是烘干机,费用最高的是低温储藏干燥,其干燥费用是就仓干燥的10倍,是自然晾晒30倍,但它除干燥费用外,还包括一年的保管费,由于温度低,还节省了杀虫处理费。但应指出,由于本试验带有试验仓性质,规模小,费用高,如果改成实仓规模费用肯定要降低。
2. 3 干燥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各种干燥方法及干燥前后稻谷品质变化情况如表2。
从表2看出,本试验中所采用的几种干燥方法都不影响稻谷发芽率,保持干燥前后发芽率不变,即使是在低温储藏干燥10个月后,发芽率也只降低3. 5%。在干燥过程中裂纹粒都没有增加,包括自然晾晒方法,并没有出现徐润琪〔2〕调查中那么高的裂纹粒,也许是因为水分还不够低(只降到13. 7%)。黄粒米也并未因较长时间干燥(就仓干燥30多天,低温干燥10个月)而增加。就仓干燥没有使脂肪酸值增加;“三久”烘干机的干燥使脂肪酸值略有增加,从15. 7 mgKOH/ 100g升至18. 6mgKOH/ 100g ;10个月的低温储藏干燥,脂肪酸值从15. 7 mgKOH/ 100g升到19. 5 mgKOH/ 100g ,上升速度相当慢。整精米率干燥前后的变化较大,但这并不是裂纹粒影响的,而是受水分影响的。干燥前水分较高,而整精米率低;干燥后水分较低,整精米率提高了,都在50 %以上。从这个试验来看,整精米率不受这些干燥方法的影响,而受稻谷含水率的影响。粘度值同样表现出干燥后的值高于干燥前的值,但这不是干燥对粘度的不良影响,若是有不良影响应是粘度值降低,而不是升高。试验中粘度值升高可能是受“后熟”的影响,干燥后,稻谷完成了“后熟”,也就是说完成了生理成熟,使粘度值达到最高。
更多粮食烘干机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