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台粮食烘干机,9台闲着没活干
来源:环球粮机网发布时间:2015-08-13 11:45:38
6月11日,东阿县牛角店镇的麦收已经接近尾声。然而,在这个紧张的麦收季,东阿县义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9台烘干机却从未“开过工”,其余3台也是边干边歇。千方百计把先进设备引进来,种粮户却不认,这可急坏了合作社理事长张义松。
粮源难觅
合作社有点“囧”
今年春天,在政府号召下,张义松咬紧牙关投资150多万元,买下了这12台粮食烘干机。这是牛角店镇最早上马的粮食烘干机,当初,张义松敢第一个“吃螃蟹”,是这样想的:12台烘干机在整个麦收季可以为7000多亩小麦提供烘干服务,而牛角店镇有7万亩小麦。有这个1:10比例做保障,本以为这12台烘干机肯定能“吃饱”,没想到,现实情况却很“残酷”:9台机器从未开过工,其余3台有时只开一台,有时开2台,而且干干停停。目前,正在烘干的小麦多半是自家合作社社员的小麦,每天的烘干量只有50多吨。合作社印了明白纸,也进村入户宣传粮食烘干机,但是仍旧没有多少人“买账”。
张义松说,烘干一斤小麦,合作社需要付出的最低成本是3分钱,其中包括电费、人工费、煤炭费等。根据小麦含水量不同,他向农民收取的烘干费略有差别。据张义松估计,正是这个3—5分钱的烘干费,让很多农民停下了选择烘干机的脚步。而这个钱是烘干成本费,合作社没办法再让利。
张义松承认自己有点“冒进”了:“把农民的晾晒习惯改过来,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低估了这一点。这个市场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不考虑场地等因素的话,我应该循序渐进地上烘干机,而不是一下子上这么多台。”张义松坦言,他现在只能先培育市场,再做生意。
大户嫌贵
散户难改晾晒传统
记者随机采访了高唐县、德州市陵城区、东阿县的3家种粮大户,他们均选择等小麦熟透再收割。不选择烘干机,不是因为不敢尝试新事物,而是因为每斤3分到5分钱的烘干费着实令他们“吃不消”。他们宁愿让小麦熟过头,也不愿意再从微薄的利润里再割出一点。
牛角店镇种粮大户李柱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每年可以收1100斤左右小麦,合1300元。每亩地半年的流转费是600元,还要扣去种子、化肥、人工、机械费等合计400元左右,一季小麦一亩地也就纯收入300元左右。如果再扣去5分钱的烘干费,也就是55元,还剩下245元。种粮大户不舍得花这笔占利润近20%的费用。
“卖粮食时,我们都是与粮食收购商一分一厘地争价格。如果再去烘干,我们每亩地的利润就会直线下降。如果国家能够补贴一点烘干费就好了。”李柱明说。
与大户相比,散户不选择烘干机,多半是因为多年的晾晒习惯难以改变。“我们村很少有人送去烘干。粮食也不多,我们在自家院子里晒晒就行了。”东唐村村民王秀珍说。东阿县大桥镇种植户前伟则用“看不清,摸不透,不敢用”来形容当地农民对烘干机的看法。义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500多户社员中,300多户不愿意选择烘干机烘粮。与送到合作社烘干相比,他们更习惯于自己晾晒。
熟透收少收5%
烘干是未来趋势
据张义松介绍,与传统晾晒方式相比,一台烘干机一天可以烘干60亩地的粮食,约30吨左右。不但烘干效率高,而且整个过程实现了粮食不落地,保证了食品安全。与晾晒相比,烘干机还不占用过多的地方,省工、省时又省地。
在东阿县农业局副局长徐洪明看来,熟过头再收割虽然解决了晾晒难题,其弊端也很多,它既导致养分倒流又会误农时。常言说“黄熟收,干熟丢”,熟过头的麦粒在收割前后会自然滑落,从而造成浪费。他估计,这个浪费在5%以上。对于熟过头对农时的耽误,张义松也深有感触:“春争日,夏争时,意思是说,春天的农时要一天一天地争取,夏天的农时要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争取。如果小麦晚收2天,那下一茬的玉米就得晚收6天。”
“现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大家的种粮面积动辄成百上千亩,场地晾晒不现实,熟过头再收也将逐步被淘汰,烘干机烘粮将是未来趋势。”徐洪明说,“随着国家农业补贴政策逐渐向这些种粮大户倾斜,烘干费将是一笔他们可以承担得起的费用,只是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