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在10月份建成投产
每天可烘干粮食200吨
“为解决种粮户的晒粮难题,我区主动探索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积极向上级争取粮食烘干机补贴的惠民政策,终于争取到了粮食烘干中心项目建设。”该区粮食局负责人介绍, 烘干设备花费141万元,主要由市财政支持。粮站将配套投入60余万元,将原简易仓库改建成“双低仓容”——低氧、低药量的现代化仓库。
据了解,建成后的烘干设备,可日烘干粮食200吨,每小时将耗天然气150方。建成后的仓库储备能力将达到6000吨(其中5000吨为稻谷,1000吨为小麦),主要负责城厢镇、姚渡镇、龙王镇、祥福镇的粮食收购、储备。
在城厢粮站北官山仓库粮食烘干中心的建设现场,地面深挖的天然气填埋沟已经完工,中心设备深达五六米的坑桩里,已经完成了混凝土垫层。目前,经粮食局与施工方的共同努力,工期推进有序,“有望在10月份建成投产。”据项目经理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开展烘干机械化技术操作工的培训,加强宣传和示范引导,让更多的粮农知晓和参与进来,不断提高全区粮食机械烘干的普及率。”该粮站负责人表示。
减少粮农经济损失
确保“西部最大粮仓”粮食安全
过去每年水稻收割季节,梅雨天气会增多,给粮农特别是种粮大户水稻收获后的晾晒带来麻烦,每年因气候潮湿来不及晒干而导致稻谷霉变发芽变质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种粮农户带来不小的麻烦和经济损失。
“现在的农村,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由于缺少劳动力,有的粮农收割的粮食根本没晒过,就直接卖给粮食贩子,这给国家粮食安全也带来隐患。” 该仓库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种粮农户在粮食收获后,主要靠露天晾晒粮食,有的农民把稻谷直接晾晒在公路边,不但过往车辆的尾气给稻谷品质带来一定影响,而且路边晾晒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每年因路边晒谷引发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
与传统晾晒方式相比,机械化烘干不受场地和天气条件的限制,大大降低了粮食的破损和二次污染,烘干后的粮食含水率均匀,储存时间长,加工后的成色和品质也更佳。“一台烘干机将20吨稻谷的水分含量从30%降到国标13.5%,成本千多元,而人工翻晒,需要400平方米的晒场和8个劳动力进行3天以上的翻晒,成本在2800元左右。”
“粮食机械烘干中心的建设,意义还不仅于此,它对保障‘西部最大粮仓’的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该区粮食局负责人认为,成都是西南地区主要的粮食集散地,也是重要的粮食转化和消费地区。而青白江区粮食物流园区已建成的成都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作为“北粮南运”的关键节点,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3条国家级散粮运输试点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入驻成都粮油储备(物流)中心项目、北大荒大米加工项目、益海嘉里米面加工项目、克明面业面条生产基地项目和九三油脂食用油包装生产项目等总投资24.82亿元的产业化项目14个。“而把粮农手中的粮食烘干,不让它发生霉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一关。”
新闻背景>>>
我市制定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规划
今年2月,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意见》,市发改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和市粮食局联合编制了《成都市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规划(2014—2016年)》。
按照规划,到2016年,全市将力争建成60个烘干中心。其中,崇州20个、邛崃10个、彭州7个、大邑4个、金堂4个、双流4个、新都3个、都江堰3个、新津2个、青白江2个、温江1个。每个烘干中心按照日处理200吨的粮食烘干设备,仓容2000吨左右的粮仓配置,满足4000亩,辐射10000亩,极端天气情况下甚至可辐射20000亩。
“随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鼓励粮食规模化经营的系列政策,各地涌现出大量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组织、万亩示范基地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晒粮难,储粮难’的现象。”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我市制定了全市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规划并积极推进。
更多粮食烘干机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