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设备产权归属问题。目前区财政扶持的烘干设备产权都归合作社,这样虽然有利于某一家合作社的粮食烘干,但利用率不高。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国有粮库扶持,这样有利于烘干规模化、提高设备利用率。其次是设备类型要明确,应鼓励采购节能增效型设备,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也有利于降低烘干成本;再有,设备规模要适当,目前,南通地区烘干规模普遍是4台一个组合,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应该以10至12台(12吨/台)为一组合比较合适,这有利于整体改造和降低烘干成本。
烘干能力不匹配。目前,通州区3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只有一家可进行烘干,能力也仅为200吨/日,其余两个粮库的设备老化,无法正常烘干。另外,现有烘干设备对燃油质量要求高,导致烘干成本高,每斤粮食降水5%要7—8分钱,粮库和粮农都接受不了。
节能改造亟待实施。目前,南通等地已配备的烘干设备大多需要整体改造,提升功能,方便使用。可将燃油加热改为热风炉(烧煤或柴草、笼糠)加热,成本能减少30%—40%。另外,应配备除杂设备,采取净谷入机,减少烘干机械的故障。据测算,经改造后,烘干机日烘干能力可增加1倍。10至12台机组改配费用在40万元左右,这些急需有关部门及早列入财政补助计划给予扶持。
更多粮食烘干机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