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14年5月以来,国家粮食局在江苏、山东两省就推行库存粮食识别代码工作组织了试点;去年9月,库存粮食识别代码试点范围扩大到13个省份和三大央企。2015年5月上旬《库存粮食识别代码》(行业标准)正式发布,为继续深化试点夯实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标准化指导依据。而这次在德州召开交流会,就是要总结交流库存粮食识别代码试点工作情况和经验,宣贯库存粮食识别代码标准,探讨具体应用功能的完善和落地。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表示,目前粮食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信息孤岛、数据沉淀、标准化程度低、兼容性差等问题依旧突出。认识不统一、工作不协同的现象还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存在。这些都制约了粮食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而实践证明,库存粮食识别代码将帮助我们走出一条新路。这项技术具有标准化、可关联粮食多方面数据的特性,可以成为粮食行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的共同基础。
陈飞在致辞中说,粮食生产经营安全是关键,我市围绕粮食全产业链条的质量可追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德州将以此次经验交流现场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借鉴兄弟市的经验做法,不断扩大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的覆盖范围,努力建成覆盖粮食入仓、销售出库、加工生产等各个环节的库存粮食识别代码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交流会后,杨玖庆陪同吴子丹一行到德州鹏达粮食物流集团第四分库、市第五粮油仓库以及益海嘉里(德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等地视察,参观我市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由“基层收纳库-大型储备库-面粉加工企业”的“码随粮走”全过程。
德州智慧粮食云平台让“信息孤岛”消失
“德州库存粮食信息代码工作的开展在全国来说处于领先地位。德州最大的特点就是粮食信息按照智慧粮食的框架设计,首先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吴子丹说,目前大量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粮食行业广泛应用,形式也五花八门。但很多业务单元自成系统,走入了不实用的误区,面临“信息孤岛”的问题,而德州智慧粮食云平台的建设嵌入了库存识别代码系统,各试点把所有粮库的信息形成一个数据链,传送到监管平台上,具备了与国家粮食局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对接的条件,从而防止“信息孤岛”的出现。“会议在德州召开,就是想让全国粮食行业的人通过对德州粮食行业的学习明白我们的库存粮食识别代码工作的发展方向。”吴子丹说。
加强与互联网的结合使粮食信息化网络体系更加完善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库存粮食识别代码实现粮库管理的精细化和监管层面上的具体把握。”据吴子丹介绍,通过大数据系统可以逐步实现智慧粮食的升级,逐步形成国家管得好,老百姓放心吃的粮食安全系统。
吴子丹表示,粮食信息化的过程覆盖方方面面的内容,目前德州粮食行业在标准化上有了很好的示范,为今后大数据、互联网的推行以及智慧化粮食奠定了好的基础。
但下一步的任务还很重。需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的结合,使粮食信息化网络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拓展社会粮食信息化建设,希望德州能继续发展,做好带头作用。
粮食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前提
吴子丹说,食品安全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的前提是粮食的质量安全。如果在粮食上不做先行,那食品安全的全程可追溯工作就无法实现。“库存粮食识别代码是粮食流通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因此我们先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为全国食品安全的全程可追溯打下良好基础。”吴子丹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如果按德州的粮食管理办法,德州市民到超市购买粮食,发现所购粮食都是有识别代码的。而且在粮食局官方网站能够查到它的来源去处,老百姓就可以放心的食用这些有‘身份证’的粮食。”吴子丹说。
库存粮食识别代码工作的推广对老百姓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也是国家提出来的食品安全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角度来说,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的推广工作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