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流通与发展司司长翟江临认为,造成粮食加工环节浪费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大米、面粉越白越好、越精越好,粮食加工企业对成品粮过度追求精、细、白,既损失营养,又明显降低出品率。例如在稻谷加工环节,每增加一道抛光,出米率降低1%,每年损失粮食70亿斤以上。在小麦加工环节,损失率约2%,损失粮食约50亿。在食用植物油加工环节,由于过度精炼,每年损失30亿斤以上。同时由于低水平粗放加工,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较低,米糠等大量副产物未得到高效利用。
过度追求粮食的精加工,不仅造成粮食浪费,还损害粮食的营养,加工精度越高,营养损失越大。经过多次抛光的大米表面看起来晶莹剔透,其实除了淀粉,什么营养也没有了。记者在一家大米加工企业了解到,加工大米需要经过清理、砻碾、抛光、色选、筛理等十几道工序。
这家企业负责人介绍,经过多道工序加工,稻谷损失率达到30%以上,营养严重流失,胚是米中的精华,大米留胚越多越有营养,但经过多次加工,胚就完全破碎了。据了解,加工企业在给大米抛光时,有的用水抛光,有的用油抛光,有的还要添加香精。
受土地、水资源短缺等钢性约束,我国粮食增产难度加大,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真正做到节约用粮、科学用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方法。
翟江临认为,在减少粮食加工环节浪费方面,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应该形成合力。政府应建立健全粮食加工标准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企业应认真贯彻粮食加工标准,杜绝过度加工。消费者应树立科学的粮食营养健康理念,摒弃片面追求“精、细、白”的消费习惯。
在维护正常消费需求的前提下,要对不合理消费进行严格控制,适度控制工业用粮的需求。降低粮食加工损耗量,对于饲料工业用粮,要提高饲料用粮的转化率,要升级粮食加工企业设施设备。对于工业用粮,要严格监管,有序引导生产,保持合理产能规模,避免与人争粮,与畜争粮的情况出现。
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