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2015年水稻引进推广陆两优996,丰源优299、株两优4042、Y两优1号、国稻1号、中浙优1号、Y两优7号、T优167、双两优1号、谷优527、两优688、深两优5814、陵两优942等13个优质水稻品种,良种普及率达100%。2015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早稻总播面积38.3万亩,推广超级稻面积19.2万亩;杂交玉米播面19.7万亩,杂交玉米以推广临奥1号、正大999、吉玉3号、科玉6号、三北2号、中单808等6个高产品种;2015年共完成水稻集中育秧12.33万亩,创办了安乐乡、稠树塘2个玉米高产万亩示范片,市级湾头桥镇万亩双季稻示范区;龙溪镇整建制推进双季稻示范早稻2.15万亩,晚稻2.3万亩;创办了邓元泰镇、龙田乡、文坪镇万亩超级稻标准示范区,示范面积1.32万亩;粮食生产以引进推广优良品种为主导品种。
2、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为契机,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聘请了100名技术指导员,遴选了9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了邓元泰镇落子村、司马冲镇洽义村2个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安乐乡德江村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基地1个。建立了晚粳稻试验示范基地4个,推广试验示范晚粳稻面积50亩,主推技术10项,即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水稻“三定”栽培技术、水稻旱育保姆育秧技术、水稻安全齐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设施蔬菜栽培技术、脐橙标准化生产技术。
3、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技术推广运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015年推广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26.5万余亩,推广平衡施肥技术80余万亩,推广水稻双两大栽培技术26万亩,推广杂交玉米宽窄行栽培面积6.8万亩,玉米配方施肥技术6.5万亩,推广早晚稻集中育秧面积12.33万亩,沼肥使用技术13万亩,抛秧及水稻旱秧栽培技术16万亩,推广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面积1000亩,推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600亩等10余项栽培技术的推广运用,为我市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显著的成效。
4、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培训为手段,为农业科技运用提供人才支撑。2014年11月-2015年3月集中组织了乡镇农技人员和水稻育秧员举办226期“早稻集中育秧”培训班,培训人数达3.5万人次。2015年3月以来已推荐选派了75名乡镇农技人员分别集中到湖南生物机电学院、湖南农大异地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种粮大户、种植专业户、农民育秧员和高产创建基地农民1.82万人次。同时开展了法制培训,从而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了法规观念。
5、以制度建设为重心,加强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与管理。随着乡镇农技站体制改革的完成,乡镇农技站全面履行公共服务性农技推广工作。武冈市农业局进一步加强了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和“五项”制度建设(即农技人员聘用岗位责任制度、人员聘用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农技多元推广制度),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技推广队伍制度建设得到了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6、以星级服务创建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技服务质量。通过开展星级服务创建活动,我市乡镇农技人员提高了认识,找准了位置,更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开拓了视野,并经常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了农民致富的贴心人、紧密干群的催化剂,成功打通了“最后一公里”。2013年安乐乡农技站被省农业厅评定为“五星”级农业技术推广站,2014年龙溪镇农技站被省农委评定为“五星”级农业技术推广站。
7、创新了农技推广方法。在农技推广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奖励激励和服务方式手段上都有重大创新做法。一是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服务机制。农技人员的农技推广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相关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实行全面对接服务,发放联系卡,并建立专人负责技术指导。二是与教学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武冈市农业局与湖南农大、湖南省农科院、邵阳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并聘请了技术专家作技术指导。三是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开展了绿色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武冈市电视台与市农业局全年共同开办了《农事指南》专栏电视节目28期,武冈市农业局与市电信公司共同开通了16820188农村热线电台,同时利用手机短信等服务方式传递农业信息,提高农技服务。四是加强了绩效考评和奖励机制。健全了农技人员考评制度,从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进行百分考核,量化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及聘任、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技人员工作经费挂钩。五是创新了服务手段。建立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快捷推广机制。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