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过程中,对磨下物进行检查时,应在磨膛中磨辊的中部和两头分别用手掌接取磨下物料,仔细观察这3个部位的研磨效果是否合适,研磨程度是否一致,物料温度是否基本相同,以防止磨辊两端的轧距不一致,出现“单头磨”现象。如果出现了“单头磨”,应先将紧的一端略微放松,然后再一同紧轧距到合适的程度。
前中路皮磨首先观察磨下物中的麸片大小、渣粒多少和含粉情况,然后将托有物料的手掌放平,在水平方向轻轻摇动,使麸片浮到物料上面,观察麸片的大小和粘连胚乳的程度,然后再将麸片拨开,观察下面的渣心和出粉情况,据此来鉴别该道磨粉机的研磨效果。前中路皮磨操作较好时,可得到较大的含胚乳麸片,较多而质量较好的渣心,渣心散落性好且很少粘连麸屑和粉粒,出粉较少。如麸片碎、出粉多,渣心质量较次且有粘连现象,则说明研磨作用较强,操作较紧,应适当调松轧距。若出现一端麸片较小、含粉较多、磨下物料温度较高,另一端麸片较大、含粉较少、磨下物料温度较低,则说明磨辊两端的轧距不一致,出现了“单头磨”现象。
对于后路皮磨,应着重检查麸片上残留胚乳多少,即麸片上含粉情况,如含粉较多,则应适当的减小轧距加强研磨,但同时也要防止把麸片切的过碎。
心磨应首先比较磨下物与磨上物的温度差别、“起绒”情况和含粉多少,再用大姆指和食指捻搓,对其粗细度和光滑感进行判断,并用手紧握物料感觉成团情况,以感觉出粉多少。对于前路心磨,由于人磨物料多是由清粉机来的颗粒料,应着重检查磨下物的粉片和物料温度,如含粉少、粒度较粗、光滑感较差,则说明研磨效果较弱,应适当紧轧距;如两端的粗细度和光滑感不同,则粒度较粗、光滑感较差的一端含粉较少、轧距较松,另一端轧距较紧。
渣磨应主要观察磨下物中胚乳颗粒的数量和质量及含粉多少,若渣磨分离出来的胚乳颗粒的数量多、质量好,出粉较少,其研磨效果也就较好。如胚乳颗粒的数量少、含粉多,则说明研磨作用较强,操作较紧,应适当调松轧距;如两端的胚乳颗粒含量和含粉量不同,则胚乳颗粒数量少、含粉多的一端轧距较紧,另一端轧距较松。
对磨上、下物的感官检查是磨工必须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技能,所以,在生产过程中,磨工应经常对磨上物和磨下物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剥刮率、取粉率的测定结果进行校正误差,通过反复实践,对磨粉机的研磨效果摸索出较准确的感官判断。
在生产过程中,对磨粉机进行调整时,应先接取磨上物,观察流量、质量是否稳定,尤其是 IB 磨应特别注意,要随时用手摸、眼看、牙咬、口尝等感官鉴定法,判断人磨小麦的水分、含杂、软硬等方面的变化。用牙咬开小麦时,感觉不疲不硬,带有发酥的感觉,并且大多数小麦口感基本一致,则说明小麦着水适当、着水均匀度也较高。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小麦的品种、麦粒的颜色、大小、粒质,看其搭配比例否达到加工要求,必要时及时调整设备,使粉路的产量、质量处于平衡状态。对于其他各系统的磨粉机,应注意检查磨上物的未筛净物含量和提纯效果,如:皮磨应查看麸片的大小、含渣心及含粉情况,心磨应查看物料的纯度、粒度的均匀程度和含粉量。
人磨物料来源不止一处的磨粉机,还应检查各处的物料质量是否基本一致,是否做到了“同质合并”,发现质量差距较大时,应找出原因,及时排除。同一道磨粉机有2对磨辊时,应尽量保持每对辊的流量基本一致,以免有的流量过大、研磨不透,有的流量却过小,使磨粉机的喂料状态不正常、平筛出现“筛枯”的现象,影响面粉质量。此外,磨工还要重视最后一道皮磨和心磨来料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并根据情况,及时加以分析,妥善调整操作方法,如最后一道皮磨的来料增多、质量变好,则前中路皮磨的剥刮率可能过低,应适当减小前中路皮磨的轧距加强研磨;如后路心磨的来料较少,则可能是前路皮磨提取的渣心较少、使清粉机选出的物料量少或前路心磨取粉率过高。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