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小麦最优品种 保小麦产量“不倒”
2015年5月13日,由南阳市委、市政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推动建设的南阳小麦试验示范站正式成立。该站从筹备之初开始“校府”两地就十分重视,出资、出专家,且政策延续性好,这种“自上而下”“科学+行政的校府”模式让南阳小麦试验示范站能够大胆的放手去做。虽然建站时间短,但其前期工作早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据示范站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成设介绍,南阳地处南襄盆地,地理气候十分特殊,即涝也旱,全国推广种植的很多小麦品种在南阳都不适宜生长,南阳需要抗病性高、抗倒、抗湿热风、抗病虫害兼具的小麦品种。为解决这一关乎当地粮食安全的问题,南阳小麦试验示范站从最基本的育种开始做起,选取试验了小麦品系275个,品种25个,最后只选出4种适宜在南阳地区生产的小麦品种,特别是半冬性早熟品种——西农979,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提升了产品质量,同时兼具抗倒等特点。目前,该试验站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到300多万亩,让真正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在的经济成果。
目前,由于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多样,小麦产区跨度大,小麦品种只能“因地制宜”,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小麦品种“多乱杂”的局面。本身这种“多乱杂”的局面是有利于小麦物种的多样性和当地地区小麦的发展,但由于其缺乏科学有效的立体推广模式,导致栽培管理技术跟不上、不良种子出现,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安全。
“种地收入少,导致农民进城,不愿回乡就业”
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曾经提出:城乡收入的差距是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的唯一原因。在“走出杨凌看示范”南阳段的采访中,多位农业领域专家告诉媒体团成员,在粗放模式下,小麦是“一年一收”,土地面积少技术落后,收入很少,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很低,所以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高精尖”的产业已经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原先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必然会回到农村,如何让回乡农民重新拿起“锄头”,同时放弃原先粗放式的耕作形式,就需要政策与农业技术上保驾护航。
今年50岁的海本玉是南阳郊区手握千余亩小麦种植的农民,他告诉媒体团成员,自己以前经营着三、四十亩小麦,收入很低,动过很多次外出打工的念头。后来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获得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同时选取南阳小麦试验示范站的西农979作为自己田地里小麦种子进行大规模的种植,仅小麦一项的收入每年可达200多万元。
“校府”模式行进下的南阳小麦试验示范站,具有科学技术先进、政府政策扶持等优势,利用优质小麦品种和现代农民的培训,让土地丰收,农民鼓起钱袋子。只有让农村外出劳动力看到农业生产所带给自己的收入大于务工的收入,他们才愿意回乡当“农民”。
粮食安全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现在社会突出的问题。通过科学与行政手段,从小麦良种的“科研到示范再到推广”辐射至粮食安全与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校府”模式建设下的南阳小麦试验示范站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