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是农业大市,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多年来,济宁市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专业农技人员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精细管理,并搞好各项服务,截止到去年,夏粮连续实现“十一连增”。
今年我市小麦种植面积561万亩,与去年面积持平。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全市平均亩穗数44.5万,同比增加0.8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4克,穗粒数、千粒重和去年持平,通过对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分析,预计全市平均单产499公斤,同比增加9公斤,总产56亿斤,同比增加1亿斤,可望实现夏粮生产“十二连增”。据农情调度,我市夏收工作已经展开,预计6月15日夏收工作基本结束。
由于取得了“十一连增”,这让许多人感觉获得丰收似乎很容易,然而每年气象、病虫害等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作为农业部门技术人员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时时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及时作出判断并采取措施。例如,今年小麦发生病虫害的预兆出现的早,我市农业技术人员发现苗头后立即布置防范措施,才使得今年小麦基本没有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可谓从病虫口中夺得了小麦的丰产。
每一年,从小麦播种到收割,都凝聚着从农户到各级各部门尽心尽力的呵护。围绕“三夏”生产,市委、市政府今年先后召开了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和“三夏”生产现场会,在种、管、收的关键生产环节专门成立了督导组,赴各县市区开展现场督导检查,督促各级把工作和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尤其对小麦的“一喷三防”,早部署、早动员,适时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有效控制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为夺取小麦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扩大高产创建面积,整合项目、集中投入、集成技术,今年全市投入资金用于示范方内的道路、沟渠、林网、电力灌溉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落实减灾增收措施,努力提高单产,辐射带动均衡增产。全市在去年已建成122万亩高产创建大方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14个、74.75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累计大方建设面积达到196.75万亩,方内小麦收成明显好于大田,预计单产达到550公斤以上。继续深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农时,及时组织专家会商制定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千名机关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送科技直接到户,大力推广了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实用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普及率和田间覆盖率。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面上普及性培训463次、举办集中培训班300场次,培训农民5.7万人,指导农户32.7万户,服务指导面积576.6万亩。这些贯穿“三夏”生产始终的举措,保障了夏粮主要作物小麦的正常良好生长。
夏种工作与夏收工作同时展开。据相关部门对农民种植意向调查,今年全市预计夏种面积556万亩,其中玉米450万亩、水稻70万亩、大豆27万亩、小杂粮及其他作物9万亩。相关方面已备好玉米良种1.6万吨、大豆良种0.15万吨、化肥60万吨。当前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夏种,玉米、大豆的播种工作即将展开。预计玉米播种工作6月10日开始,大豆播种工作6月15日开始,6月20日夏种工作将全部结束。
除了小麦,今年我市夏季作物种植范围较大的有120万亩大蒜和20万亩圆葱,目前大蒜、圆葱已收获完毕,大蒜单产1050公斤、同比增加50公斤,圆葱单产3800公斤、同比增加200公斤。另外,春季瓜菜种植面积40.5万亩,产量、价格高于去年,农民种植效益明显提升。春播棉花80万亩、花生60万亩、地瓜30万亩,夏播辣椒23万亩。当前,各地认真做好夏管工作,在田作物长势良好。
繁忙的“三夏”生产拉开序幕,各级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投入奋战。我市一位农业专家介绍说,当前“三夏”生产主要突出四个关键:不失时机地抓好夏收工作,合理调配收割机械,集中抢收,确保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同时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加大秸秆禁烧力度,杜绝焚烧污染环境; 抓好夏播作物的适期播种,扎实做好玉米、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大力推广玉米直播、单粒播、大豆单粒播和水稻机插秧技术,确保夏播作物在适宜播期内完成播种任务;抓住夏种有利时机,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质结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瓜菜、食用菌等特色高端高效农产品; 加强夏季农作物的生产管理,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科学防治病虫草害,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做好抗旱排涝准备工作,努力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6月2日,我市小麦开始收获,当日收割面积逾2万亩,其中机收2.11万亩,秸秆还田1.4万亩,机收率达到92%。随着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机大军早已成为抢夺丰收的决定力量。对此,我市农机部门及早动手,积极准备,精心组织。提前做好检修保养机具工作,充分发挥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合作社的作用,对参加跨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获机进行机具检修,全市成立了180个农机技术服务队(组),深入乡镇、村户进行检修服务,共检修、保养、调试小麦联合收获机9200台。“三夏”前,市、县农机部门多次举办农机新技术、跨区作业培训班,重点对两万多名机手和中介组织人员进行机械操作、维修、安全常识、农机管理及跨区作业注意事项进行培训。农机部门还与工商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农机打假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农机配件进入市场,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早在一个月前,我市还下发了《关于做好三夏农机化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力做好农机跨区作业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全天候为机手做好信息咨询等信息服务工作,为三夏农机化生产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地组织保障。
一直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供销社系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积极拓展为农服务空间,创新土地托管等为农服务方式,逐步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在“三夏”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嘉祥县、梁山县、鱼台县等地供销社通过采取大田托管、科技服务、套餐服务、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开展技术培训、示范引导等工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直供、配方施肥、套餐种植、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系列化服务。尤其是大田托管的推广,让成千上万的农业壮劳力得以解脱,他们的田地统一耕作,都能得到很好的照管,取得不错的收益。
夏季是用电高峰期,为确保夏收期间农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夏收用电安全,济宁供电部门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在用电高峰期优先保证农业生产用电。开辟夏收用电报装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提供报装、架线、验收、通电、报修“一条龙”服务。加强对田间线路和电杆的巡视、检查,为田间电杆拉线装上警示标识,避免收割机碰断拉线导致事故发生。组织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用电知识。落实夏收保电抢修人员、车辆,准备材料、备品备件等,故障停电后及时抢修,尽早恢复送电。
记者在市气象局看到一份非常详细的气象预测:6月份济宁市平均降水量为90至120毫米,月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低;6月上旬旬降水量0至5mm,较常年偏少;旬平均气温25.0至27.0℃,接近常年或略偏高;旬最高气温33.0至5.0℃,出现在6至7日。麦收期间天气复杂多变,市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现代化装备的作用,严密监视天气变化,着力提高降水、干热风和冰雹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准确率。从6月1日开始,定期为政府决策部门发布未来一周逐日滚动天气预报、麦收气象服务专报,为政府决策指挥“三夏”生产提供依据,并及时为市政府领导提供短期和短时预报跟踪服务。积极与农业部门沟通,及时了解服务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对农户提出有针对性的农事生产建议。充分利用短信、电视、广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服务站、乡村大喇叭等手段传播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提醒社会公众注意防范夏收夏种期间可能出现的雷雨、大风等不利天气。积极做好人影工作,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作业。同时,密切关注突发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发生,及时开展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加强土壤墒情和农业气象监测,方便农民依据天气抢收抢种和加强田间管理。
协同作战,誓夺丰收。全市小麦陆续很快将进入大面积收割阶段,待到颗粒归仓时,为之坚守劳作的每一个人又会再一次享受到丰收的喜悦。
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