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平安,温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潜心研究小麦育种近30年,先后培育出十多个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系),成为千里黄淮麦区小麦领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84亿亩,增产小麦148亿斤。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和省委书记徐光春都曾视察过他的小麦试验田。2008年9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温县,亲切接见了他,称赞他是“小麦育种家”。
“民以食为天”。13亿人的吃饭问题永远是国人的头等大事,而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省,粮食生产连续三年超千亿斤,连续五年创历史纪录。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国1/10的粮食,不仅满足了本省近亿人口的口粮,而且每年向省外调出300亿斤商品原粮和粮食制成品。河南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千亿数字的背后,有多少人在为粮食的增产丰收默默地奉献!吕平安就是其中一个突出代表。
如果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那么,吕平安就是勇于改变这粒种子的探索者!
“我的梦想就是让乡亲们吃饱饭”
57岁的吕平安出生在温县祥云镇喜合村,从小尝尽了受冻挨饿的滋味。吃饱饭成了他最大的奢望。1980年,公社领导将在喜合村搞农作物科学培育成绩突出的吕平安调任公社种子站站长,但他依然是领工分的农民身份。他说他什么都不在乎,就想研究粮种,就一个梦想:让土地能多打粮食,让乡亲们都吃饱饭!
1980年,农业部专家来温县考察小麦时说了一句:温县这么多年都是小麦高产县,可惜没有自己培育的品种。一句无意的话深深刺痛了陪同一旁的吕平安。他暗下决心:俺一定要为温县培育出一个小麦高产新品种!
吕平安在自家责任田里辟出五分地,当年引进29个小麦新品种(系)。他对妻子牛景娥说:“以后家里的活你就不要指望我了。”从此,他一头埋在了小麦品种的培育上,也开始品尝失败的滋味……
试验田里,吕平安每天早晚两次来察看,冬天观察幼苗分蘖力、耐寒性;春天观察麦苗抗病性、抗倒伏性;夏天看其成熟性和产量结构……心血熬尽,当年就栽了个大跟头:他精心伺候8个月的杂交麦,收获时却大部分是空穗……
麦种试验不像其他实验,它等一次试验结果就得一年。
以后几年,吕平安不停地引进新品种,搞小麦杂交培育,结果没有一个能集耐寒、抗倒、抗病、高产于一身的新品种让他满意。
他心力交瘁,常常拖着病体到田间。1985年,正值小麦扬花授粉期,他高烧病倒,浑身发冷,四肢无力。半夜,妻子醒来发现丈夫不在,她急忙赶往试验田,看见丈夫冒着暮春夜晚的寒冷,缩着身子蹲在田边。妻心疼地哽咽着:“为了这麦子,咱也不能把命搭进去呀!”他动情地望着妻子:“这麦子就是我的命呀!”
为放开手脚搞试验,这年秋天,吕平安又高价承包了2亩地,引进了更多小麦优良品种,大量进行单株选育和杂交培育。
“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搞成试验”
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三个孩子。每月45元工资,既要付多病父亲的药费,又要掏三个孩子的学费,生活十分拮据。为了交承包地费、购买麦种,他咬咬牙又一次对妻子说:“我这点工资你也甭指望了。”
买不起油,一家人长年吃咸菜,几个月也尝不上酱油。过年了,孩子闹着要新衣服,心烦的妻子拽过来就打,孩子哭她也哭。吕平安歉疚地摸着孩子的头:“你们跟爹受苦了,可爹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搞好这个试验啊,这不是为了咱自己呀!”
烟戒了,酒也戒了,衬衣破了用胶布粘粘再穿,十几年的棉袄里外都开了“花”也舍不得换。然而,为购买好麦种,他却不惜血本……
一片心血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
有人感动,有人婉惜,有人讥讽……
问题出在哪儿?吕平安在反思,最后悟出:还是知识欠缺啊!
1988年,他报名上了河南农大函授班。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他学来如吹春风,如沐春雨。白天没时间,他就在夜晚,捧起书一坐就是大半夜。在他的住室,除了一袋袋麦种,就是那几百本的农业科技书了。
1992年,他拿到了大专文凭。这时,有人劝他:“单位那么多人都转成国家干部了,你也跑跑吧!”他反问:“转成干部还能在家搞育种?!”妻摇摇头:“他就一根筋!”
为了搞小麦育种,吕平安舍弃了许多常人的乐趣,扑克、麻将、下棋等他都不沾边。他是个有名的孝子,可伺候瘫痪老父亲的活儿他也只好托给了妻儿。父亲病危时,他不在跟前。弥留之际,老人还一直喃喃呼唤“平安——平安哩——”老人多么想看儿子最后一眼啊!可这时他就在离家三里远的示范田里,农业部的专家正在考察他的麦子。
专家考察完,他一路跑回家,老人已闭上了双眼。他扑在父亲尚有余温的身上,失声痛哭:“爹,爹呀!儿子对不起您呀!”
年复一年,吕平安就这样走过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小麦育种成果也终于一个接一个从他的承包田里诞生!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