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油菜籽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表示,我国当前粮食流通领域面临挑战。
“有权威人士将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归纳为五个:一是国内农产品价格水平远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引发的‘天花板’效应挑战;二是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生的‘地板’效应挑战;三是生态环境的挑战;四是农业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挑战。我认为,粮食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能简单将农业面临的挑战套用到粮食上来,但是粮食流通领域同样存在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尚强民表示。
挑战一:粮食库存不断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709.9万吨,较2013年增产516万吨,近些年国内粮食持续增产,为国内经济保持快速 增长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但是,持续增产的粮食数量也给粮食库存提出了挑战。
“粮食安全库存应该是多少,这些年来一直有着不同的意见,但也有共识,那就是必须建立足够的粮食库存,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措施之一。”尚强民说。
粮食产量会由于气候状况而波动,中国古人很早就提出“籴粜之法”,通过库存增减,平衡市场供求。
在流通领域采取调节措施,可以协调年度间的供求,促进市场从失衡向再平衡方面转变。但是,流通领域的库存调节作用也不应夸大,不能让流通环节调节措施承受超过其调节能力的过度压力。
“近些年,国家执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价格收储政策,将市场价格下限抬升至均衡价格水平之上,有力促进了国内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是当粮食消费出现大的变化之后,粮食供求平衡关系出现大的改变之后,粮食供给压力随之出现。”尚强民表示。
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消费泡沫被挤压之后,国内粮食消费多年的刚性增长趋势似乎发生改变。在进入消费新常态之后,在生产领域对供求关系作出反映之前,在无法利用国际市场的情况下,消化超出合理水平的粮食库存,估计将会需要几年时间。
挑战二:收购市场失灵
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确定了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原则。国家只是在市场出现过剩的情况下,以最低收购价格收购多余的粮食,但是,这些年来最低收购价收购以及临时存储收购,成为粮食主产区必须存在的收购行为,没有了国家的政策性托市收购,国内粮食收购市场似乎就失去了稳定之锚。
“一方面,政策性托市收购成为并不希望发生的必须之举,国家如果不出手收购,粮食生产者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政策性收购又表现为非市场化收购,挤压了市场多元经营主体的活动空间,使得国内粮食市场政策市特点突出,财政为此还背负了过于沉重的负担。”尚强民说。
为什么推进了粮食市场化改革,收购市场还明显失灵?为什么只是准备在粮食供给过剩时才会启动的政策性托市收购,却在年度产量小于年度消费量的情况下也需要启动?究其原因,是国内粮食市场发育滞后。
在成熟的市场中,参与粮食收购的企业,应该能够有效地规避掉市场价格波动出现的风险,可以通过提供仓库物流服务获得收入。国内粮食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粮食仓储物流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具有明显投机性的交易者。
只是,目前国内粮食市场发育滞后,合理贸易的价格空间过小,又缺乏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贸易机制,于是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面对市场风险的理性选择,不是退出经营,就是想办法依靠政策获得收入。
“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最终在于促进市场发育,在积极促进粮食现货市场发育的同时,还要积极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要形成市场风险转移机制,使普通的粮食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可以规避市场风险。”尚强民说。
同时,我国粮食流通领域还面临着粮食大量进口、粮食污染、粮食政策调整等方面的挑战。“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积极促进开放市场条件下的粮食流通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充分考虑国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长期安全。”尚强民说。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