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语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制油工艺多数采用物理挤压,之后,我国油脂加工业开始普遍放弃物理压榨工艺,化学浸出及精炼工艺也逐步普及。
“化学浸出是把大豆压成薄片,用含苯含硫的化学溶剂将豆油浸出来。”王小语认为,浸出精炼工艺没把转基因大豆的转基因成分彻底灭除,自身富含的营养却受到很大影响:磷脂被提走,植物甾醇被馏出,生育酚被提走,叶绿素和胡萝卜素被白土脱去等等。同时,该工艺是否对亚麻酸、亚油酸等营养元素产生影响,仍需专家论证。
王小语表示,油脂缺乏营养,会影响消费者健康。“如果油的营养不足,人就要多吃,导致摄入脂肪过度。”王小语还认为,塑料包装植物油的健康性有待商榷。
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厉曙光科研小组采集市场不同品牌塑料包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及市售散装豆油、快餐店的固体起酥油、厨房抽油烟机的冷凝油等样品,
测定发现,几乎所有品牌塑料桶装食用油都含塑化剂,而没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几乎不含塑化剂。小组由此推定,食用油中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塑料容器。
塑化剂被称为“环境荷尔蒙”,长期食用能引起儿童性早熟,生殖系统异常,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
“啤酒厂家能用深色玻璃瓶包装啤酒,油脂企业无任何理由使用塑料包装。”王小语说。
王小语强调认为,浸出精炼工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禁止生产经营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王小语引用国家粮食局科研院薛雅琳、西安油脂设计院夏天文、中谷集团刘世鹏等专家的研究发现,精炼中脱胶过程加入的磷酸、柠檬酸,脱酸工艺碱炼时加入氢氧化钠,脱蜡工艺加入的硅藻土,脱色工艺使用的活性白土均可能将重金属、砷、铅、汞等带入食用油。浸出精炼过程所含硫、苯、磷酸、硫酸均属有毒、有害物质。
在王小语看来,国内大豆行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进口转基因大豆与食品安全的矛盾,同时,制油工艺与国民健康需求不符。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进口的都是转基因的大豆,消费者并不接受。”王小语认为,大豆事关国计民生,行业囊括种植、加工、贸易、流通、信息、科研、金融、市场营销、市场体系、政策定位等诸多领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理顺要素机制:一是设立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多领域,承上启下;二是设立大豆产业基金,政府股权投资切入产业链,发挥带动作用;三是升级压榨工艺及设备,推动大豆产业“弯道超车”,确保消费者用油健康安全。
黑龙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土壤、气候等资源禀赋优异,大豆科研基础牢固,加工业在全国起步最早,产业虽在艰难苦守,但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始终全国最高。
王小语建言,作为国内大豆第一生产大省,黑龙江大有作为。
我国粮食体制自上世纪启动改革以来,国内粮食部门行政职能变为指导,面对富可敌国的高效国际垄断资本,种植、加工、贸易、流通、信息、科研、金融、市场营销、市场体系、政策定位等要素机制难以高效畅通发挥作用。王小语认为,只有理顺要素机制,才能确保国内粮食安全,推动国内大豆产业的大跨越。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