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卫(1960年生),博士、研究员。分别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1983学士)、菲律宾大学(1989硕士)、荷兰瓦赫宁根大学(1997博士)。
现任四川省农科院薯作中心主任、农业部马铃薯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国际马铃薯晚疫病组织(GILB)执委、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栽培生理学部主任、《中国马铃薯》杂志常务编委、《欧洲马铃薯杂志》海外编委。
主研领域:马铃薯栽培生理生态、抗病遗传育种、组织培养快繁、贮藏加工等。参与国内、国际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马铃薯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2篇SCI收录)。
2015年春节前,笔者数人慕名拜访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何卫博士,来到何博士位于城东郊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办公室,周围环境幽静。初见何博士,年轻,很有活力,完全不象五十多岁的人,走路健步如飞,很健谈。听说何博士去年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有幸一睹了荣誉奖状(还有农业部的其他省部级一等类奖状),了解到本来还可以申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但是他那随性性格嫌程序太麻烦就暂时放弃了。
接着笔者谈到最近中央一文件里重点提到粮食安全问题,而后国家又把马铃薯列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就请何博士介绍了关于马铃薯的项目,何博士说:“马铃薯作为替代性的食品,先是主粮化,再主食化,现在国家把粮食安全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四川是农业大省,四川马铃薯已做到全国第一,也是最有特色的农产品之一,更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而且马铃薯是个很好的题材,需要更多政府支持。我现在这个年龄也正是做事的时候,能够运用我的专业技术很好地结合生产,做规模化的市场,因为这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现在很多公司也在做,但是都做得不好,简单的结合也很难,但是如果集中人力、物力、科技,共同来做一件事,肯定是可以做好的;如何让农户和涉农企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与农产品种植、生产形成有效的结合?这确实是一个机遇和挑战,这方面以前国内很空白。现在,我也长期服务于金堂一个村,每年帮助指导他们繁育,生产种薯,大概有一千亩左右,农民也都从中得到了利益。”
笔者提到现在提倡的农业科技这个概念还需要多宣传,农户对这些科技概念还不太懂,何博士说,“是的,但这个农业科技确实是很专业,不太好解释,因而很多人不容易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农业科技确实也需要科普;要发展农业科技,必须得让农业科技真正反哺到种植农户,使农户对农业科技有基础的了解,并且能实实在在的从这个科技技术的运用当中得到利益,真正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来;关键看怎么结合,我提供技术扶持这个是没有问题,但也需要国家政策指引,落实。”
“其实包括生态农业,一般农户其实对有机、绿色、无公害等知识还是比较欠缺?是不是一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对涉农户、涉农企业提高收入和品牌影响其实是非常有益的。”笔者提到,何博士说:“是啊,这方面是需要对农户进行科普,不仅仅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检测、认证,还包括一些农产品地理标志、网络电商、大数据应用的概念。”大家随意的喝着何博士提供的真正有机茶,深入地探讨了未来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均认为大数据科技可以和生态农业做很好的结合,形成产业链,可以有效地为农户创收,转型提供支持。
了解到何博士曾经留学荷兰多年读博士并毕业后回国,笔者就请他谈国外农业的运作模式,何博士告诉我们,国外是由农户自己组成的专业机构公司化运作,有专职工作人员为农户提供服务,农户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从技术,市场,价格都十分透明、畅通,不存在象国内的农产品因为渠道不畅通贱卖的情况发生,从宣传到技术应用都是和市场接轨,制度非常完善。如荷兰的农业就非常发达,生产技术、经营理念都非常先近,十几年前就有专门的花卉交易拍卖市场,类似于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之类的,所有的农产品数据高度信息化,香港,日本等地每天都从那儿交易玫瑰,满天星等,场面非常壮观,可以实时观察到从荷兰出口的农产品全部交易情况,这些也是国内现在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国内现在这方面的差距就有点大,也是以后农业发展的趋势。
最后,应何博士邀请我们一行参观了何博士的专业实验室和培育基地,从种薯的育苗培育到生长过程进行了参观,深刻感受到一个小小的土豆原来凝结了这么多的科技含量。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