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5年,我国大米进口情况有所改观。海关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1至3月份大米进口量为33.3856万吨,比去年同期降低31.9%。一季度大米进口量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对稻米市场来说是个好消息。它有助于缓解国内稻米市场的供应压力,提振稻米市场。但2015年刚过去一个季度,并不意味着后期三个季度的大米进口量会持续减少。相反,一季度很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的休整,后期大米进口仍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如2014年1-3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49.093万吨,同比减少20.13万吨,减幅29%。而2014年全年我国海关统计的大米进口达258万吨,较上年度增加35万吨。同时,我国大米进口也不仅仅是从海关进口,还有数量不少的走私大米。因此,一季度海关统计的大米进口数量下降,也不能说明走私大米的减少。
走私大米仍然猖厥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2012年以来,国内大米走私进口日渐活跃,数量不断增加,对国内稻米市场的冲击不断增大。今年4月9日,缅甸商务部高级官员NilarSoe表示,在3月31日结束的2014-2015财年内,缅甸大米出口量超过181万吨,其中向中国出口大米超过100万吨。而在2014年,中国累计进口大米257.9万吨,其中,自越南进口大米占52.9%,自泰国、巴基斯坦进口大米分别占28.5%和15.9%,其它国家占比大约3%。也就是说,缅甸进口的大米绝大部分是通过走私流入国内的。不仅如此,从越南走私进口的大米也不少。根据越南粮食协会统计,2014年中国从越南进口大米约210万吨,占越南大米出口的33%,这还不包括通过边境出口的未登记的大米数量。而当年从海关进口的越南大米只有135万吨左右。也就是说有将近80万吨的大米是走私进口的(不包括通过边境出口越南粮食协会未登记的大米数量),加上其它国家的大米走私数量,预计2014年国内大米走私数量在200万吨左右,与海关进口的大米数量相比毫不逊色,可见我国大米走私之猖厥,也基本印证了我国大米走私与从海关进口基本相同的说法。另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14年度,中国大米进口量为410万吨,也大大高于从海关进口的大米数量。
大米走私大幅增加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大米走私大增的背景与从海关进口大幅增加的背景大致相同,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外大米价差大。监测显示,截至4月22日,泰国5%破碎率大米CNF报价为411美元/吨,与广东早籼米价差在800元/吨以上;越南5%破碎率大米CNF报价约为375美元/吨,与广东早籼米的价差为1100元/吨左右。大米进口利润丰厚,走私动力自然强劲。二是大米进口配额不足。近年我国大米进口配额基本稳定在每年532万吨,其中长粒米(籼米)和中短粒米(粳米)各为266万吨,国营贸易比例为50%,配额内进口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为65%。2014年海关统计的大米进口数量为259万吨,说明当年长粒米(籼米)配额基本用尽。而配额外进口则要交65%的关税。在暴利的诱使下,大米走私就成了不法商贩牟利的主要渠道。三、监管难度大。我国陆路边境线长,其中与越南、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大米主要出口国都有接壤,监控难度较大,查处更难。虽然海关总署在2014年开展了打击农产品走私的“绿风”专项形动,查扣了21万吨走私大米,成绩显著,但也仅占走私木米的十分之一。
大米走私猖厥已威胁到国内口粮安全
大米大量进口对国内稻米市场将构成较大冲击,而走私大米大量增加的危害更甚。
一是严重威胁国内粮食安全。2014年,我国海关进口大米258万吨,折合稻谷不到400万吨,占国内稻谷消费不足2%。单纯从这个层面上讲,进口大米尚没有对国内口粮造成太大的影响,基本上发挥的是调剂余缺的作用。但若加上200万吨左右的走私大米,大米进口合计高达约450万吨,折算成稻谷约700万吨,约占当前国内稻谷总消费的3.5%,已经逼近国内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如果放任走私大米长驱直入,不用多久,进口大米的份额将很快突破5%,将严重威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
二是严重干扰了国家粮食政策目标的实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导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效应大减。以前在国际大米价格高于国内的时候,我国的稻米市场相对来说是一个闭环,国家只需要动用少量资金,托市效果就很容易达到。即使在2008年全球暴发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当年国家也仅收购了临储稻谷1434万吨,便有效托起了整个稻米市场,此后迎来了一场持续数年的稻米大行情。而从国内外大米价格倒挂的2012年开始,国家托市政策的效应呈现出不断衰减的迹象。2013年和2014年,国家均收购了3200多万吨的临储收购稻谷,但市场只是在最低收购价执行期间被有效稳住,全年运行总体较弱。并导致临储稻谷无法顺利拍卖出库。2013年国家没有启动临储拍卖。2014年临储稻谷虽大量进行拍卖,也仅成交了422.74万吨。而2014年国家共向市场投放政策性临储稻谷达6447.59万吨,实际成交率仅6.56%。临储稻谷收购剧增,出库困难,导致库存大增。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2012年以后,随着我国的稻米市场价格大幅高出国际市场,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托市收购后留下的缺口被源源不断流入的进口大米所填补。如按2014年大米进口量进行粗略估算,自2012年至今三年所进口的大米(含走私大米)数量折合成稻谷约达2000万吨。这不仅加重了国内稻谷仓容的压力,也增大了资金压力和财政支出。并导致临储稻谷不能顺畅出库,临时存储大有成为永久储存之势。如临储稻谷一直不能顺利实现退出,终将导致后期托市收购难以为继。
三是扰乱了国内稻米市场秩序,妨碍大米产业的正常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近年来不断加剧的稻强米弱和产销倒挂现象。由于稻强米弱的较长时期存在和加工能力的过剩,使得大米加工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而在国内外大米巨大的价差的诱惑下,很多加工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也新增了用进口大米掺兑的业务,使大米加工业的发展偏离了正道,也伤害了合法守规的企业。长此以往,加工业做大做强将无从谈起。
四是有害生物对国内农产品的影响不可估量。由于走私大米未经检验检疫,其大量流入,将带来较多的未知有害生物。而相关部门因无法及时掌握信息,难以做到有效防控。
大米走私短期或难以有效控制
一是国内大米竞争力短期难以立即大幅提升。要提升国内稻米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国内稻谷生产效率。而先进农业技术的运用,新型生产模式的推行和新粮食政策的出台等等都需要时间,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可能一朝一夕实现。虽然我国已在探索粮食目标价格补贴方式,但由于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较为复杂,在我国全面推行难度非常大。因此,今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明年变动的可能性也不大。在托市政策的做多下,预计国内稻米市场仍将处于高位。而国际大米因主要出口国竞争激烈,价格有继续趋弱的可能,国内外大米价差有拉大的迹象。因此,现阶段内国内大米竞争力难以迅速提升,大米走私利润依旧可观,进口冲动强烈。
二是大米走私全面查处较为困难。东南亚是世界主要大米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出口量占世界大米贸易量的三分之二左右。而这些国家基本上与我国相邻或相近。如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等均与我国有较长的陆地边境线,且沿途地理形势复杂,查处力量难以全面覆盖。即便是2014年海关总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绿风”专项行动,也只能查获走私量的十分之一。可见,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全面杜绝大米走私。
三是国内食品追溯体系尚未全面健全。虽然国家早就实行了索证验证制度,但还没有全面落到实处。目前市场上的大米依然是新陈不分、成份不明,难以追溯到原产地。这种现象预计短期难以改变,客观上也为走私大米的销售提供了土壤。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国内大米走私获利丰厚、冲动强烈,查处困难和追溯体系不全等因素影响,现阶段,大米走私预计仍将较为猖厥。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创新力度,尽快探索新的稻谷目标价格补贴方法等,加快提升国内稻米竞争力,创新市场监管办法,加大大米走私打击力度,才能降低大米走私数量,减少走私大米对国内稻米市场的不良影响。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