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收购——钱等粮
6月24日,记者一行冒雨赶往中储粮随州市高新区粮库,在几间大门打开的粮仓,记者看到,仓内收购的粮食已堆积如山。该粮库负责人蒋正明介绍说:“这里6月4日正式开秤,我库严把收储标准、质量,目前收购到700万公斤夏粮。但是,与今年计划收购量1300万公斤还有不小的距离。”
“收购进展不及预期,主要是因为今年雨水过多,不仅是眼下收购期遭遇梅雨,农户不便卖粮,而且今年小麦的杨花期到成熟期内阴雨绵延,不少农户的小麦质量达不到收储要求,影响了托市收购的进程。”中储粮随州市直属库副主任李家勇介绍说。
据悉,夏粮登场以来,为确保“钱等粮”,农发行湖北省分行统一部署,各市州分行分别与所在地的市粮食局、中储粮市直属库保持信息互通,并于5月底之前分别召开了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联席工作会议,会上明确了三方各自责任,成立了最低收购价小麦库点联合监管小组,着力防控风险,规范收购资金的支付流程。
据农发行湖北省分行客户一处处长刘新江介绍,自5月27日全省启动小麦最低价收购预案以来,该行坚持履行“保护粮农利益,确保夏粮收购‘钱等粮’”资金供应原则,先后分两批联合认定夏季小麦收储库点326个,收购范围辐射全省54个小麦主产县市。截至6月28日,该行已累计发放政策性收购贷款54810万元。
市场化收购——不差钱
襄阳市粮油食品质量检测站调查、检测结果显示,今年该市小麦质量总体较上年略有下降,由于前段时间阴雨天气影响,部分地区小麦发生病虫害,个别地方小麦有出芽现象。而政策性收储站点不能擅自降低标准收购,托市收购不及预期,会不会形成新的“卖粮难”的局面呢?
“托市收购已近尾声,粮农手中已经没有多少可卖的余粮,往年的惜售现象少之又少。”在南漳县九集镇的泉水堰粮站,该县佳丰粮油购销公司负责人吴瑞刚的一席话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在襄阳,“卖粮难”的现象并不存在!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了市场化收购。
记者了解到,在襄阳,市场化收购企业手中“不差钱”,农户手中没有达到储备标准的粮食销售渠道是畅通的。
在宜城四海粮油有限公司,1.05万吨新粮分别存放于几座大型的仓库中。“这里除有5000吨是公司的自产粮外,其他的是公司以每斤1.05元至1.10元不等的价格,收购的5500吨商品粮。我们能顺利收购到这么多粮食,主要得益于农发行3350万元的资金扶持。”该公司负责人张世海介绍说,该公司计划将今年收购到手的粮食作为贸易粮运往外省,可望创利二三十万元。公司参与市场化收购,既化解本地农户卖粮难题,又为企业盈利营造了空间。
农发行湖北省分行在确保国家政策性收购资金需要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遵循“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适时解决参与市场化粮食收购企业的贷款需求。目前,该行已经向全省符合贷款条件的28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购销、加工企业提供收购信贷资金49058万元。
增产不增收——难挣钱
虽有好政策,天气不给力。湖北农户今年夏季售粮实际的收成怎样呢?
在四海粮油的一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宜城市小河镇高嵻村二组村民王文华的家。王文华介绍说:“我们村里农户的粮食都卖得差不多了,没有听说谁家把粮食留下来,卖粮的途径还蛮多。”
“我们家今年收获了17200斤小麦,从5月24日开始卖了第一车粮,一共售粮四次。其中,两次把粮食卖给了四海粮油公司,两次卖给了天兴粮油公司用于加工。总共收入不到2万元钱。”王文华叹息一声继续说,今年种植小麦的面积增加到22亩,总产量有所增长,但增产没增收,原因一是粮食遭遇过量的雨水天;二是生产成本投入不断增加。
“3月份,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这里却遇上了低温、阴雨天气,田里发生了条锈病和赤霉病。4月10日至25日期间遭遇持续阴雨,导致小麦倒伏,出现空壳,籽粒不饱满,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收储标准。”王文华的爱人说,而且今年生产投入有增无减,除去生产成本,每亩的实际收入还不足300元。
像王文华这样增产不增收的农户或许不是个案。但国家收储有严格的标准,中储粮不能擅自降低收购标准。农户怎样才能早日终结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同时抗御生产成本波动的市场风险?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依靠现代科技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依靠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或许是一条应该积极探索的路。
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