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品量大待改变
“很多农户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投入品量偏大,导致边际效益递减。”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陈洪俭告诉记者,以纯氮投入为例,要保证600公斤的亩产量,农户实际投入纯氮12.5公斤就可以了。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农户每亩投入纯氮15—18公斤。即使最终产量还可提高10—20斤,但与在种植过程中所增加的成本以及对环境负荷的加重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在农药的使用上,玉米种植户习惯上见虫打见病治,但应该以防为主,多使用环境友好型的低毒高效农药。虽然农药用量有所减少,但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记者了解到,我省玉米种植还普遍存在行距过大或过小,种植过密或过稀现象,甚至有的玉米地低的密度只有3000株/亩,高的密度超过5000株/亩。特别是部分农机手机播技术不过关,致使田间群体分布不匀,个体生长发育一致性差。
陈洪俭说,一般种植密度4200株/亩,就可保证600公斤/亩的产量,当种植密度提高到5000—6000株/亩,亩产只提高10公斤,这显然在产出效益比上是不合算的。同时,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玉米抗逆性也在降低,种植风险明显加大。
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通过调研发现,我省部分玉米种植区域由于长期旋耕和过度种植,没有做到种地养地结合,导致土壤耕层较浅、有机质含量低。同时,玉米主产区主要是雨养农业,农田基本设施差,靠天收的情况严重。
因此,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增加玉米单产为目标,资源投入品高效利用、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生产生态相互协调的玉米绿色增产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三推三节转模式
我省农业部门提出了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的要求,“三推”(推广专用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农机化生产技术)和“三节”(节肥、节药、节水)技术并重,促进玉米单产提升、结构优化、效益增加和环境友好。
玉米主产区要优化氮、磷、钾配比,适当增加基氮和减少磷、钾肥用量,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实行精准施肥。扩大玉米缓释肥示范,积极推广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实行种肥一体化机械作业,注意种肥分离和肥料深施,提高施肥水平。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在病虫害防治上,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和药肥一体化技术,实行精准科学施药。
采用合理密植技术,标准化行距,构建合理群体。淮北中北部地区选用紧凑耐密型抗倒品种,亩种植密度4500株,沿淮地区推广半紧凑大穗型品种,亩种植密度4000株。推广抗灾减灾技术,重点防控涝渍、干旱和高温热害,促进植株生长均衡。推广适时收获技术,改习惯早收为适时迟收,促进玉米籽粒充分成熟(灌浆线消失),便于机械收获,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坚持抢时趁墒免耕播种,合理利用土壤有效墒情。全面推广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覆盖保墒。
示范先行树标杆
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我省农业部门将依托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美好乡村中心村三大平台,重点建设30个省级绿色增产示范片(区)、30个示范村和30个示范家庭农场。
示范创建实行分级登记备案制度,做到“五有”,即有示范标志、有创建方案、有责任主体、有扶持政策、有管理台帐,切实提升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创建水平。
农业部门还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整合秸秆还田等专项资金,提高玉米大型免耕播种、植保、收获机械保有量。实施好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和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试点政策,加大对玉米生产新型主体的贷款扶持和绿色增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力度。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资金,优先支持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
在绿色种植技术先导,各项扶持政策助力下,我省本季玉米绿色增产示范片(区)平均单产要达到600公斤,测土配方施肥比例达到100%,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0%,化肥、农药亩使用量零增长,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0%。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