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2004年5月19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04年5月26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07号令公布施行。
截至今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已经颁布了整整10年。10年期间,德州的粮食流通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一道道铜墙铁壁筑起保护粮食安全的长城。
《条例》去年有所修改对粮食质量监管要求更为严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内容也在发生改变。去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下称《决定》)。修改的25件行政法规中,就包括《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决定》《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将 第十九条修改为:“建立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粮食储存企业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在出库前应当经过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凡已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陈化粮判定标准,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陈化粮销售、处理和监管的具体办法,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倒卖陈化粮或者不按照规定使用陈化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倒卖的粮食,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2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处非法倒卖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市粮食局工作人员介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修改让粮食管理变得更加严格,对违法人员的处罚更加严厉,表明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粮食执法体系日臻完善,粮食行政执法更为规范
自2004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以来,我市各县(市)粮食局全部恢复行政职能,人员、机构、编制、经费逐步得到落实。
目前,各县市粮食局全部成立粮食执法大队,共配备专职执法人员59名,执法车14辆,各类摄像、照相、录音等执法器材齐全。粮食执法体系日臻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工日趋标准化、常态化。
在适时组织开展粮食执法检查中,仅去年一年,全市夏秋粮收购专项检查就达到660次,出动检查人员1694人次,检查收购主体1496个,查处纠正违法违规案件138例。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粮食流通市场秩序,保护了售粮农民的利益。
同时,市粮食局还加强执法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执法效能提升年活动和粮食行政执法规范化示范县创建活动,我市齐河县粮食局被评为国家级粮食执法先进单位,陵县、武城、禹城、宁津、庆云等县市粮食局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粮食行政执法规范化示范县。
252家粮食应急网点提升全市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市粮食局工作人员介绍,在粮食应急保障方面,我市制定出台了《德州市粮食应急预案》,成立粮食应急领导小组,不断加强粮食应急网点建设,和适时组织开展粮食应急演练,有效的提升了全市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2013年,市粮食局同市发改委、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的意见》,对原有的应急加工、供应网点布局进行了进一步整合。目前,全市共设立粮食应急网点252家,其中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96家,应急配送中心13家,应急加工企业26家,应急储运企业17家。
同时,统一制定匾牌,下一步将对全市应急网点进行统一挂牌,从而实现全市粮食应急加工、储运、供应等环节的有效对接,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粮食统计实现网络直报确保了信息准确性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食统计范围由只对国有粮食企业统计范围,扩大到对整个社会粮食企业统计。
为切实履行职能,市粮食局强化统计队伍建设和社会粮食统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同时,结合粮食执法检查,加大社会粮食统计宣传,社会粮食经营企业按时、准确报送数据的认知和自觉度大幅提高,数据报送由被动转为主动,统计覆盖范围达到95%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统计人员18名,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166个,全部实现网络直报。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决策的提供了可靠地参考依据。
德州粮食质量检验站“升级”为“国家粮油标准验证工作站”
为加强全市粮食质量监管,提升全市粮油质检能力,2006年12月,市粮食局决定组建德州粮食质量检验站。经过精心筹备,2007年2月,通过省质监局资质认证,这是全省粮食系统继济南、青岛之后第三家取得省质检认证的粮食行业质检站。同年8月,又顺利通过国家粮食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并被正式列入全国粮食质检检验体系区域站。
2014年3月,德州粮食质量检验站被国家粮食局认定为“国家粮油标准验证工作站”,跻身全国第一批35家国家粮油标准验证工作站行列,成为我省首批通过国家粮食局认定的两家粮食质检机构之一。
目前,德州粮食质检站实验室面积600平方米,近期经扩增至800平方米,检化验设备56台(套),设备价值360多万元。可承担粮油质量指标及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毒素等卫生指标共计13类146个项目指标的检测,为确保粮食质量卫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市粮食产业发展迅猛放心粮油工程提档升级
粮食收购许可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管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规范管理粮食收购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通过条例的广泛宣传和粮食执法活动,我市的粮食市场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个体粮食经纪人的市场准入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市场管理逐渐规范。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收购许可证943个。
自《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以来,我市粮食市场不断规范,粮食经营量位居全省前列,粮食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13年,全市完成粮油购销经营量1656万吨,同比增加213万吨,其中粮食收购862万吨,粮食销售794万吨。
在粮食产业发展方面,2013年度,我市纳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143家,其中小麦粉加工企业74个,年生产能力740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7个,年油料处理能力163万吨;玉米深加工企业8个,年深加工(转化)能力192万吨;饲料加工企业32个,年饲料生产能力206万吨;食品及杂粮加工企业12个,年食品生产能力30万吨。
目前,全市拥有中粮面业(德州)有限公司等国家及省级龙头企业27家,巨嘴鸟、发达等4个中国名牌,有颜皓、鲁德等省名牌12个。
另外,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提档升级。全市巩固发展放心粮油店313家,配送中心7家,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在城区建成放心馒头店30家。“粮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全市规划了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项目918个,建设规模213万吨,总投资4.84亿元,其中危仓老库维修改造规划顺利启动,仅2013年一期就争取县域粮仓重点维修改造项目到位无偿资金1130万元。11.5万吨仓房改造项目今年5月底可全面完成。2014年全市已上报省粮食局待审批粮安工程维修改造仓容43.5万吨,其中一般维修改造仓容27万吨,需大修仓容16.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