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制造强国,有两种含义,其一强是形容词,中国有桌子奥大国成为制造强国,其二,强是动词,制造业也则国家强,通过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虽然现在提及“中国制造”,人们还是会想到廉价、没有核心技术、大而不强。但周济相信,这一情况会在20年后,发生大的改变。
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和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院士担任项目组长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已于去年展开,项目明确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指标,并于今年初提出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
据悉,“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方面:制造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一;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产业率先突破,实现又大又强;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简而言之,就是到2025年步入制造强国行业。
周济认为,我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而需求是最大的发展动力。此外我国制造业具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体系,具备强大的产业基础;而同时我国一直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在制造业数字化方面掌握了核心技术,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在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并在自主创新方面已取得辉煌成就,上天、入地、下海、高铁、输电、发电、国防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展示了巨大的创新力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在虚拟经济的创新方面差距极大。再如微软、英特尔、谷歌、苹果公司这样的信息技术原始性创新方面差得很远。今后20年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方面,中国制造业完全必须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这是重大战略抉择,惟有如此,才能实现与西方最发达国家并行甚至超越。
实际上,我国制造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外部看,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谋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例如苹果公司通过产品模式创新、各种最新技术的集成创新,成功引领了信息产品的发展方向。再如美国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突破,引起了一场页岩气革命,对世界的能源格局乃至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来“前后夹击”双重挑战。
与此同时,从内部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有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进入中毒增长阶段,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驱动创新、转型升级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