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新疆全面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建设,通过多项政策的扶持激励和广大种业界的努力,种子产业在为全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优势骨干种子企业和市场表现优秀的农作物良种。但总体上看,该省种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问题还较多,提高种业竞争力水平的难度还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经营规模偏小,总体竞争实力仍较弱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全国种业发展水平相比,新疆种业的市场集中度明显不足,经营主体规模偏小,整体实力十分薄弱。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8700家种子企业中,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00多家,而新疆143家持证企业中,注册资金500万元的有26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家,仅有勿忘农一家企业进入了中国种业50强(2006年),产业整体规模化水平更低。从销售额来看,世界10强种子企业在世界种子贸易额2100亿元中所占份额达35%,而我国前10强种业企业同期只占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的0.8%,2008年新疆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种子企业只有1家,种子经营额前4位的经营额合计1.78亿元,约占全省种子经营总额的48%,不足全国的1%,新疆种业发展的滞后与竞争力不足,可见一斑。
1.2 发展机制不顺,自主创新能力差距大 2006年以来,新疆开展了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但机制体制不顺的问题仍然严重,整个种子产业链条是断裂的、不完整的,科研育种与生产“两张皮”[1-2],无法与市场真正有效地结合。由于产学研分割、育繁推脱节,企业育种研发体系不完善甚至没有,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而科研人员则一心两用,既要搞研究,又要搞市场,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提高,大多数企业沦为种子贸易公司,而为了争夺好的品种,种子市场经常出现“品种饥渴症”。该省“0406”水稻育种计划通过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专项经费和定期考核制度来强力打通部门之间的障碍,成效明显,但这种做法毕竟不是长久之策,也不可能代替所有的市场行为。
1.3 经营理念落后,产业发展潜力显不足 我国种业市场化的每一步都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使得国内企业的种子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非常落后,也进一步拉大了国产种业和外资种业的差距[3]。杜邦和孟山都等跨国种子公司,一方面非常重视种子研发投入,每年投入达10亿美元左右,占销售总收入的近10%,甚至接近20%,另一方面特别重视农户,采取多种方式,如通过现场会等来培训和教育农民,且几十年如一日,杜邦先锋的玉米,孟山都的转基因育种,欧洲、以色列、荷兰等的蔬菜、花卉,都形成了各自专业领域内巨大的竞争优势。反观目前新疆的种业市场,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初期阶段的市场经济+法制无助的消费群体”[4],新疆种子企业中,除勿忘农、新疆农科种业和宁波种子公司等有限的几家种子企业拥有研发机构外,其他种子企业“宁买品种,不搞研发”,重购买、轻研发的观念仍然普遍,加之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市场竞争经验,种业发展潜力受到严重削弱。
1.4 扶持保护乏力,持续发展动力受制约 与跨国种业巨头相比,无论是营销规模,还是研发投入,都远非国内种子企业所能企及,这种形势下,新疆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依靠政府宏观政策的扶持和保护。从财政投入来看,新疆支持种子种苗的资金多年没有增长,2006-2010年省种子种苗专项中安排用于农作物种质资源项目的总投资为2818.47万元,其中省投资2060万元,平均每年仅400万元左右,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影响到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提升,也影响到原种场、良种场和种苗场等的建设,削弱了种苗生产供给能力,使新疆部分农作物和水产名特优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尤其需要重视的是,种业基地建设后续管理资金的投入跟不上,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专项经费尚未设立,保护本省种业发展贸易政策仍然空白等,都不利于新疆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