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种基地的经济条件
建立规模化的制种基地可以迅速繁育新品种或配制新杂交种,保持优良品种或杂交种的优良种性和纯度,延长其使用年限,为品种合理布局和有计划地进行品种(杂交种)更新、更换,稳定、持续、保质、足量供应良种。建立良好的制种基地要搞好论证,详细规划,组织实施;要具备制种的自然条件、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基地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要高;基地的形式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制种作物种类、面积、特性等不同应多种多样,可以是国营制种基地,特约制种基地(联县、联乡、联村的大型基地和联户特约基地),专业户特约制种基地;制种企业要根据制种任务制定制种计划,做好基地布局,加强基地的基本建设和技术培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依法维护种子生产者的利益,做好基地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建立较为长期稳定的制种基地。
农作物制种集中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作物栽培不同,要求制种农民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意识,能够接受和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服从技术员的指导,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措施,能够对制种进行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并且有一定的承担风险能力。因此,要求制种区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制种,农民文化水平整体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快,容易接受制种的组织管理。不仅一般作物常规制种容易推广,而且一些高投入、高产出的作物也容易推广(如杂交制种、温室花卉、网室制种等),农民有一定的投入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制种企业的投入压力。但是,制种区经济条件也不是越高越好,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单位土地超过或接近制种收入水平,农民期望值高,会抑制制种的落实。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用工成本较高,而且随着经济增长迅速,因而造成制种成本的增加,给制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自然条件恶劣(灌溉、温度、湿度等),除了农民接受新事物较慢外,当前的农民投入水平、农业耕作方式、先进技术应用程度、风险承担能力等对制种的开展推广有一定的阻力。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如花卉、牧草多适宜在冷凉山区、高海拔地区制种。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所以,在制种的长远发展中,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更有发展潜力的后备资源,应注意加以培养建设。
2 制种基地的农民素质
2.1 农民素质对制种的影响 制种基地农民是完成制种的基本单位,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社会素质。素质较高的农民对制种积极性高、意识性强、思想觉悟高,把制种作为自己和制种企业双赢的事业。在制种过程中积极配合基地落实、隔离调配,虚心接受技术员的指导、检查,严格按作物制种技术规程操作,加强制种田的管理,增加投入,能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责任。在发生制种企业和农户纠纷时,能相互谅解协商解决问题。相反,素质低的一些农户接受制种慢,在基地落实中设置障碍,胁迫制种企业或村组领导额外获得补偿;制种过程中随意刁难技术人员,不按照技术要求操作,田间管理滞后,病虫草害严重,田间投入少,制种产量低、质量差,私自或合伙倒卖、截留种子。在质量不合格、制种企业与农户出现纠纷或其他原因时,容易形成强迫收购、肆意闹事及聚众上访等,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制种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制种工作宣传,提高制种基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制种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措施。
2.2 制种基地农民培训 农民培训是开展制种工作的重要内容,不管是杂交制种还是常规制种,制种企业技术人员都要根据植物特性、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种子销售企业对种子质量的要求,制定出从隔离、选地、播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去杂、去雄、授粉、收获和检验等环节的详细技术操作规程,并在每一个环节开始前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便操作人员照章执行。制种一般是在露天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允许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规程的某些技术细节及时做必要的修改。经过培训可以使农民了解各类农作物制种形势,掌握制种技术,了解制种质量要求、管理规定;同时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制种工作顺利进行。农民培训是一个长期工作,贯穿于制种的全部过程。农民培训不能只局限于制种技术、管理规定等内容,在林果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其他农业技术及生产实际问题都应指导培训,将有助于工作的开展。在农民培训中也应注意社会公德培养,培养农民生产合作、互帮互助、邻里和睦意识,提高社会素质。经过多年积累培养,可使基地农民的社会文化素质和社会公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使制种基地进一步稳固。
3 地方各级政府对制种的影响
农作物制种是许多地方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制种地的乡、村要积极引进,大力宣传,使当地制种产业尽快发展起来。农作物制种涉及千家万户,尤其是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户组织管理难度大,特别是隔离协调难度大,如制种户与非制种户、制种户之间、村组之间等。因此,基地领导必须工作过硬、作风扎实、有一定威信,既要代表制种群众的利益,又要做好制种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纽带,为制种企业提供所需的组织管理、人力、物力的支持与协助,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认真做好本村所承担的制种作物的面积落实、隔离调整、生产组织、矛盾解决等工作。在制种工作中大力配合和支持技术人员把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通过制种企业、基地、农户三方合作,明确三方责、权、利,各负其责,促进制种产业健康发展。
4 制种单位的自身建设对制种的影响
4.1 公司经济水平和诚信 种子生产企业进行农作物制种必须依《种子法》申请办理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生产企业所制作物品种,须取得该作物品种的制种资质即生产权,否则视为违法。农作物制种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企业与农户互利互惠的种子生产过程。在制种基地建设中,要求基地经济条件的同时,同样对公司也有经济、管理、信誉等方面的要求,无论是大型龙头企业,还是中小公司、科研单位,甚至个人等制种单位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及顺畅的融资渠道,认真履行合同,信守承诺是建立稳定的制种基地的关键。制种是典型的以市场为向导的订单化农业。种子生产企业在落实制种任务时,在综合考虑当地制种发展水平、制种条件后应与具体接受制种任务的村、组、制种农户或制种专业户签订制种合同。合同条款应明确规定双方责任义务,制种种子的质量以合同所签质量指标为准,合同中各项质量指标均不得低于国标,有时根据客商要求,某些指标还高于国标或增加检验某些检疫性病、虫(任何繁殖体)的指标。各自不得私自更改合同内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不得随意压价、折扣或以不正当手段在收购过程中缺斤少两,克扣种子款,如制种企业在收种时要对每一个制种农户生产的种子进行取样,一式两份,当面取样,当面封存,农户和企业各执一份,做为质量终检的依据,避免在兑付种款时无据可查,而损伤农民的积极性。制种任务一经落实进入实施阶段,技术人员、客户代表、基地负责人就要全程监督,严格检查制种农户是否依照制种技术规程操作,若发现在操作过程中有违规行为,轻则限其改正,重则进行罚款和降级处理,严重者依据合同条款和管理办法强制作报废处理。
4.2 公司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公司技术人员是制种工作的主要力量,种子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须依法培训,取得种子生产技术员资格证,才能指导制种生产,完成制种基地落实、技术实施、农户管理、基地管理、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种子收购等管理服务工作。技术员代表制种企业的形象,技术员的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制种任务的落实完成。因此,培养专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技术员是制种企业常抓不懈的工作。
技术员的专业能力主要有种子生产、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作物遗传育种、土壤肥料、农业气象、种子检验、种子加工储藏及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一般都要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及技能,尤其在杂交授粉和种子采收过程中,单位制种面积上需投入大量的熟练劳力,如制667m2的杂交番茄,需8~12个熟练工人工作15~21d才能完成杂交授粉任务。制种企业和技术人员应注重后天的积累,由于个人的差异,在专业知识掌握、应用、积累及灵活性、适应性、自觉性等方面,不同技术员有差别,制种企业应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发挥个人的技术特长,促进种子工作全面发展。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是体现技术素质的重要表现,由于制种涉及千家万户,管理工作错综复杂,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在工作中有主动性,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作方法既要做到严格管理,坚持技术原则和管理原则,又要根据基地实际,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在制种过程的一些影响种子质量的关键环节结束时,技术员要根据检查验收的结果,发给制种农户某环节的质检合格证,如杂交玉米制种要发去杂合格证、抽雄合格证、清除父本合格证、晾晒合格证;番茄制种要发去杂合格证、洗种浸种晾晒合格证,如果是杂交番茄,还要发去雄授粉合格证、清除父本合格证;对一些严重影响制种质量和产量的病害、虫害防治情况,要发防病、防虫合格证。对这些环节的质量进行认证既能督促制种农户提高质量意识,又能为种子收获后分批取样检验提供依据。
技术员处于生产一线,有些制种企业为了方便落实基地、管理农户,聘请部分村组干部或有影响力的农民作为公司技术员,这是一个技术员任用误区。农民作为技术员,只能对各种制种作物有感性认识和生产经验,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长远发展中,应逐步淘汰农民技术员,或者进一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制种企业为确保制种的顺利实施和任务完成,都详细地制定了制种组织管理细则和管理办法,如制种基地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制种基地负责人管理办法、制种基地农户组织管理办法等。这些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否、执行效果目前已成为制种企业所在地种子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考核的主要指标。近年来,已形成种子公司主要负责人包基地,乡(镇)领导和驻基地技术员包村、村干部包社队、社队干部包农户的管理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体系就是村组织订立制种合同,把计划分解到农户,农户按照合同要求,安排生产,交售种子,“公司+基地+农户”是连接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公司以农户的生产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农户依靠公司使种子进入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生产体系把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总之,制种基地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即在基地经济条件较高,基地农户素质较好,基地各级地方组织及管理部门重视并服务到位,基地种子企业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社会形象及信誉较好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体系,才能获取最大制种效益,企业、农户、政府三方才能取得共赢。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