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农业与种子工程
1.1 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容 现代农业就是实现了现代化、达到了现代化水平和标准的农业,具体是指运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和现代农业科技进行生产,采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现代农民进行经营管理,达到世界现代先进生产率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资料,就是用现代化的生产资料武装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第二,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就是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业,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第三,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现代化;第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就是实现农民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理念现代化。
1.2 种子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种子工程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程学及现代农业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整体推进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全过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种设备和条件,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和商业化的农作物种子产业体系。其目的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农作物种子,实质是用工程手段和措施加强种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研发、良种繁殖生产、成果评价和种子质量检测等基础条件,用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式推进种子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促进我国种子产业从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种子工程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农作物种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工程,也是将传统农作物种业转变为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工程。其内容有5个系统和15个环节,5个系统是指良种引育系统、生产系统、加工系统、销售系统和管理系统;15个环节是指种质资源收集、育种、区试、审定、原种繁殖、种子生产、收购、储藏、精选、包衣、包装、标牌、检验、销售与售后服务。
1.3 现代农业与种子工程的关系 现代农业是一个大产业系统和产业整体,包括了很多产业子系统。按照一般的产业划分方法和标准,现代农业(第1产业)和现代工业(第2产业)、现代服务业(第3产业)并列,属于第1级产业;现代农业中的现代种植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及为农林牧渔业直接服务的现代生产资料生产供给和产品加工业等属于第2级产业;现代农作物种业是现代种植业的一个下级产业,属于第3级产业。由此可见,现代农作物种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基础和先导产业,是高技术含量的尖端产业,而种子工程又是现代农作物种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抓手。
2 种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供种能力较弱 商品化供种能力不适应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商品化供种的数量和覆盖面不足;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滞后,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种子生产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差,种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加工工艺落后,种子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不健全。
2.2 育种创新能力较低 科研育种布局不合理,也不完善,品种选育不能满足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等基础性和公益性设施薄弱;育种科研与农业生产结合不紧密,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比较落后;育种材料深度评价不能满足育种科研需求,成果评价及转化体制机制不完善。
2.3 品种分析评价能力较弱 全国品种区试和新品种示范的网络体系不完善,区试站点规模较小,带动辐射能力较弱,不能满足新品种试验、统计、分析和评价的需求;新品种试验、统计、分析和评价手段比较落后,新品种示范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
2.4 种子质量检测能力较差 全国种子质量检验和认证网络体系不健全,种子鉴定检测等基础设施薄弱;种子质量检测能力和水平还停留在一些常规项目检测上,不能快速检测种子纯度和种子健康等重要质量指标,转基因种子的检测手段缺乏。
2.5 种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 全国种子行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建成,种业信息发布制度缺失,缺乏快速充分反映种子市场动态、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和种业管理体制改革形势的信息共享平台,种业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弱。
3 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的措施
3.1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提升种质资源发掘、保护与利用能力 种质资源保护主要包括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圃、离体库、DNA库和种质材料繁殖基地和引种站点等基础设施及条件建设,还包括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编目、交流、利用、种质资源材料与方法创新等。种质资源保护的设施条件与国家种质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竞争力直接相关,也与种质资源能否得到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直接相关。一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种质资源保护三级体系和已有的工作基础,改善技术装备设施条件;二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着力提高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利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现代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加强新品种改良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与新品种研发能力 农作物品种改良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亲本材料创制、育种方法研究、新品种选育、原原种扩繁和原种提纯复壮等。一要强化新品种改良体系建设,完善农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技术装备条件;二要加强良种选育、引进、筛选、提纯和扩繁,加速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不断提升育种创新能力;三要引导和推动育种科研单位以多种形式与种子企业开展育种合作,使大中型种子企业成为商业化育种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尽快选育出一批有突破性的农作物新品种。
3.3 加强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建设,提升科研育种成果转化能力 完善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体系、改善试验条件是提高农作物品种试验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覆盖全国的品种区试体系建设,强化农作物优良品种筛选和分析评价。一要加强品种审定示范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完善重点农作物产区的品种区试展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田间对比试验展示网点设施设备条件;二是加强品种区试展示,搞好农作物优良品种分析评价和审定,促进科研育种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3.4 加强种子生产系统建设,提升新品种供给与推广能力 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制种基地的园地标准化工程建设,还包括种子储运加工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商品化和标准化供种能力,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产品生产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一要加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改善重点农作物产区的种子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和完善国家级原种场和主要农作物种子专业化生产基地及国家南繁基地;二要加强农作物良种推广和营销体系建设,完善良种选育、生产和经营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各环节相互依存,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优势;三要加强良种繁育,种子生产基地要搞好原种繁殖、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做好国外引进品种的检疫、隔离、种植及农艺性状观察等工作,完成育种加代、种子纯度鉴定和亲本繁殖等任务;四要加强种子生产,种子生产基地必须按照技术规程和生产计划完成种子生产任务,落实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计划和良种推广计划,积极引进、筛选、扩繁、推广和提纯农作物优良品种。
3.5 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提升种子市场监管和质量检测能力 建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覆盖全国的种子质量检测网络是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种子质量检测监督的基础性和公益性设施建设,在继续完善国家级和省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要依托种子管理机构,在制种优势区和主要用种区建设一批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通过种子质量检测网络和种子检验设施建设,形成覆盖主要农作物生产区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提升种子监督检测的技术支撑力度。二是加强完善种子质量检测监督制度建设,形成健全的种子质量检测监督制度体系,使种子质量检测监督实现制度化、法制化。三是大力提升种子质量监督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搞好种子市场监管和种子质量检测,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3.6 加强种业信息体系建设,提升种业信息共享服务能力 种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新一轮种子工程建设和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及时反映种子市场产需动态、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状况和种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等信息,会对现代种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起到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一要加大种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二要建立完善种业信息发布制度,提供优质的种业信息共享服务。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