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南美东欧农业外交密集
近期,温总理对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和智利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温家宝本人首次到访南美,也是中国总理时隔16年再访南美。从这些信息透露,此次南美之行意义非凡。所访问的四国都是中国重要的原材料进口基地,更是中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国。巴西,阿根廷是我国最重要的大豆玉米进口市场之一,而且进口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在本次会议,温总理和阿根廷签定了玉米出口协议,总理表示中国有兴趣从阿根廷购买更多玉米。
另有一则消息也同样意味深长,乌克兰农业部周一称,中国进出口银行计划向乌克兰提供最多30亿美元贷款,为农业项目融资。据透露该农业项目为玉米项目。今年早些时候,乌克兰农业部称正在努力与中国签署一个标志性的检验检疫协议,从而进军中国市场。乌克兰今年有望向中国出售300万吨玉米。过去10年,乌克兰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以上两则外交新闻看似没有大的联系,但是他们两者结合却透露出我国粮食外交新举措。我国正在努力使粮食进口多元化,从而降低进口风险,掌握粮价调控主动权。此前,我国大豆及玉米进口主要来源地是美国,这样极大的增加了我国家粮食安全风险。另外,极度依赖某一国家也增加我国粮食进口价格风险。美国农产品市场基本由ABCD四大跨国粮食控制,同时美国农产品金融化程度高,炒作氛围浓厚;随着中国进口增加,CBOT大豆及玉米出现大涨,在短短十年时间,大豆价格已经涨2倍有余,这大大增加我国进口成本,也引发国内严重的输入性通胀,对国家安全不利。
十年斗争经验积累 中国应对粮食挑战思路逐清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面临巨大的粮食供应压力。我国是十三人口的大国,中国市场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国际粮价巨幅波动,成为国际垄断粮商和投机资本讹诈的对象。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但是耕地面积有限,虽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制度,主粮与副粮生产仍然不免顾此失彼,为此我国制定了首先保证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安全的农业政策,像大豆等作物则基本处于放弃的边缘。
本世纪前十年,我国的粮食政策基本处于防守阶段,目前已经有转守为攻迹象。以前我国一直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冤大头,国际粮商可以随便吆喝,任意抬价,我国为了保障国内供应也只能照单全收。对于关系老百姓生命安全的农产品供应,中国政府不敢丝毫马虎,毫无应对之策,这正是国外投机资本看准的软肋。随着近十年的经验积累,我国已经摸索了一条较为有效的反制措施:一方面加强国内粮食生产,增加政策性储备;一方面积极向海外扩展,开拓新的进口渠道。
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我国建立了庞大的国家储备,在农产品价格暴涨时,国家积极开仓放粮平抑物价,在农产品价格低迷时,国家则对农民进行托市收储,这样一来一往有效遏制了国内粮价非正常性波动。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