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了更详细的阐述。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都曾对粮食自给率量化目标提出建议,不过,这未出现在“一号文件”中。
与舆论普遍关注“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不同,许多粮食问题研究者指出,新战略实际上调整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和边界,是中央一次重大战略决策。那么,如何把握这一新战略的内涵?中央为何未订立自给率量化目标?新战略的实现途径是什么?财新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财新记者:中央为何此时提出粮食安全新战略。如何理解这一战略?
叶兴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更多是从中长期考虑。当前来看,中国粮食供应有保障,库存非常充足,市场也基本稳定,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但中国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从低水平的城市化进入更高水平的城市化阶段,粮食需求在未来一段时期仍会不断增长,没有见顶。而从供给看,粮食产量2013年已经超过6亿吨,继续提高产能面临很多制约因素。所以中央对粮食安全做出强调。新战略是综合考虑中国未来粮食供求格局、农业资源承载能力以及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等因素后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还有一个新背景是,我们考虑粮食安全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视野。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两个很重要的结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即市场化程度更高,对外开放程度更高,要在这个背景下思考粮食安全战略。
新战略既保持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即“立足国内”;又体现了创新性。
首先是,“保”的范围有所收缩。1996年中国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中订立95%的粮食自给率目标时,口径包括谷物、豆类、薯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2012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降到89%,主因是大豆进口快速增长。在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目标已经失守而且难以恢复的情况下继续宣称这一目标,有损政府公信力。这次则首次明确保重点,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二,“保”的要求有所提高。中央提出两个新要求:从单纯强调数量安全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更加注重粮食的品质和质量;坚持当前长远兼顾。过去为了增加农业生产不惜陡坡开荒、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第三,“保”的途径有变化,首次将“适度进口”视为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重大突破。
第四,“保”的责任有调整。中国长期以来在粮食问题上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省一级政府把区域内粮食平衡的责任担起来。但随着全国粮食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中央对粮食市场调控能力的增强,这套制度安排已不再适应新形势。这次中央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这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接下来,应该进一步理清中央和地方各自应承担的职责。
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