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快构建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战略
来源:环球粮机网发布时间:2015-06-17 13:31:13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去年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后,中央一再强调粮食安全,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理事长李周研究员。李周认为,粮食安全可以从产品视角、资源视角和生态视角来分析。相比较而言,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最易观察、最易调整,影响的时间较短,空间较小,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难以观察、难以调整,影响的时间较长、空间较大,资源层面的粮食安全则介于二者之间。所以,对于粮食安全的讨论,必须从产品层面拓展到资源和生态层面。
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
记者:最近10年,中国粮食连续增产,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193.5万吨,跃上了6亿吨的台阶。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可支付能力的持续增强,粮食净进口量也在逐渐增加。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强调粮食安全呢?
李周:的确,在这两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食供需一直处于平稳状态,没有出现过令人担忧的异常现象。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也是所有人都能够观察到的现象。
从长远看,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有一系列有利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良种更新速度加快。中国粮食作物很早就实现了很高的良种覆盖率,近年来,随着良种来源增多,良种更换速度有所加快,这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是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中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4500万公顷增至2012年的6340万公顷。今后7年,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更加重视,规划的投入力度显著增大,投放重点更加突出,粮食主产区的灌溉条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地膜覆盖面积增长。地膜覆盖是保障旱地粮食生产稳定性的重要举措。1993年至2012年,全国地膜覆盖面积由不足600万公顷增加到2333万公顷,几乎翻了两番。地膜覆盖技术的改进和覆盖面积的扩大,将有效地抑制气候变化造成的粮食产量波动,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其应有的贡献。四是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978年至2012年,中国的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由18.8增加到56,提高了近2倍。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率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水热条件的匹配性,有助于满足粮食作物生长的节令性要求,从而对增加粮食产量,降低粮食产量波动做出贡献。五是粮食生产集中度提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份额由1949-1959年间的69.21提高到2010-2012年的77.78.增加了8.57个百分点。粮食生产集中到经济上更适宜种粮的区域,有助于改进政策干预的空间瞄准,从而对粮食增产、稳产施加积极作用。
但是,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也面临着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虽然单位粮田的用工量不断下降,但由于工价上涨得更快,单位粮食的平均用工成本不断提高。二是土地成本不断提高。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和流转需求大于流转供给引起的转包费上升,将使粮食生产的土地成本不断提高,目前平均每亩粮田的年转包费已经增加到600元。三是化肥、农药、地膜等要素成本不断增加。由于这三个因素都将长期存在,所以如何应对粮食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我国的食物需求已经跨越了温饱阶段,进入了吃好和吃健康阶段。今后的粮食安全主要是食物的质量安全。保证食物的质量安全,首先要强化耕地管理和物流管理,将粮食生产最大限度地配置在肥沃的耕地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上的食物的新鲜度,走出过度储存、过度加工的误区。其次要对食物生产标准做出严格的规定,消除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行为。第三要开展有效的监管,让所有进入市场的食物都达到食物安全的最低标准,让所有国民都能吃上放心的食物。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至于标准更高的食物,可以让市场机制来调节。
资源层面的粮食安全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而我国的传统农业追求的是产量最大化。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把能产粮食的地都开垦出来,二是在能种粮食的季节都进行耕作。这是否意味着要摒弃传统做法?
李周:众所周知,可供农业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去开垦边际土地和提高复种指数,必然导致在水热条件匹配性较差的地方和季节生产粮食的情形,于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耕地的自然肥力也是有限的,片面地追求产量最大化,就不得不采用多施化肥的办法来满足作物的肥力需求,就不得不采用多施农药的办法来解决土壤中的营养物无法为作物健康生长提供保障的问题,于是就产生了耕地污染、土壤中营养物质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不断加重,这些水土资源终将无法用于粮食生产。
倘若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要以地下水位下降,耕地污染、土壤营养物质减少为代价,那么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维持的时间越长,资源层面的粮食安全就会变得越差。从资源层面的粮食安全来说,土地垦殖强度和耕地复种指数都不是越高越好。所以,我们要放弃凡是能种粮食的土地都要开垦出来,凡是能种粮食的季节就要种植的传统观念,要改变把有利于维持土壤肥力的休耕扭曲为撂荒的说法。
从长远看,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性要比粮食产量的稳定性更重要,所以产品层面的粮食产量稳定性必须建立在资源层面的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性的基础上。当二者有冲突时,只有在温饱尚未解决阶段,可以为了追求粮食产量而采用耗竭性的资源利用方式,超越温饱阶段之后,粮食安全的着眼点必须从粮食生产潜力开发转向粮食生产能力保护,不宜为近期目标而损害长远目标,不宜为局部目标而牺牲全局目标,不宜为粮食产量而加大资源压力。
短期的粮食供给不足部分可以进口来解决。进口粮食的实质是购买国外当年农地和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于世界上的粮食出口国主要是水土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而不是为了实现经济起飞而让农业做贡献的国家,所以这种结果具有共赢的性质。
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
记者: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把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问题放在什么位置?
李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按照物质不灭定律,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污染都会累积在环境中,并对特定的生态系统施加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倘若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不断加重,遭受其影响的生态系统总有一天将无法继续成为人类的栖息地。如果适宜作为人类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占生物圈的份额不断降低,人类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恶劣。这种结果决不会因为不观察或观察不清楚而改变。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是有资源保障和生态保障的粮食安全。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观察到的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而忽略不宜观察到的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按照我的理解,中央强调把饭碗牢牢捧在自己手上,主要是指资源层面和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
相比较而言,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借助于两个市场来解决,资源层面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借助于两种资源来解决,而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依靠自己来解决。所以,我们要把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我们要本着对后人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牢牢记取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人类文明局部消失的教训,全面制止各种追求短期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而采用成本延期支付,利益提前支取的行为。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更为重要的责任。
消费层面的粮食安全
记者:消费中粮食安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避免?
李周:粮食安全既同生产、进口有关,又同消费有关。我国粮食消费中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物流、仓储和生活中的粮食损耗。我国粮食流通、储运技术落后,每年遗撒、霉变、虫鼠害等因素引发的产后粮食损失高达250亿公斤,每年农民的储粮损失175亿公斤。如果损耗率达到发达国家低于3的水平,每年可以减少粮食损耗250亿公斤。2011年,我国白酒产量1025.6万吨,已经超过2020年的目标产量。如果把超出部分的白酒消费控制住,可以节省100亿公斤粮食。
二是加工程度过高造成的粮食损耗。2011年全国稻谷产量20078万吨,由于加工精度过高,实际生产12015万吨大米,产量减少195亿公斤。同样由于加工精度过高,面粉产量也不理想。
三是加工范围过大造成的粮食损耗。我国玉米深加工的总体产能稳定在7750万吨左右,深加工产能对玉米的需求量达到国内玉米产量的47.玉米深加工,不仅把玉米变性为非粮食,还把玉米中的一些营养物变性为污染物,由此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又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假如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全国可以减少粮食损耗835亿公斤,加上严格控制粮食变性加工措施,一共可以减少1200亿公斤的粮食消费。这样,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一定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做好粮食消费管理的具体措施是:
一要抓好粮食消费。从加强粮食消费管理入手,纠正粮食消费中的浪费。恢复节约粮食的优良传统。将恢复节约粮食的传统,落实到每一个学校、机关、企业和家庭。提升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粮食物流散装、散运、散卸和散储技术的普及度,逐步推广使用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等技术,尽快将粮食物流、仓储的损耗率降至3以下。调整营销策略。例如,买一赠一是超市常见的促销策略。然而,这种做法很可能会造成浪费。为此,国外的一些超市将买赠合改为买赠分离,让消费者购买时先领赠品,吃完后再依据购买凭证到超市领取购买的食品。类似的做法值得提倡。
二要减少粮食损耗。政府要承担起普及食品健康知识的责任,使国民懂得大米过精,面粉过白,油色过浅,不仅影响国民身体健康,影响粮食安全,还增加能耗,增加污染的道理。近百年来俄罗斯有许多变化,但将黑面包作为主食一直没变。黑面包全面粉烤制,营养成分流失很少,由此增强了俄国人健康的体魄。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政府应制定加工标准,引导企业进行适度加工,充分保留米面油中的营养,不再寻求加工太多的做法。
三要限制粮食变性。任何资源都可以通过加工增值,要拓宽企业家加工增值的视野,而不再局限在粮食的加工增值上。政策应该尽快实施到位。为了粮食安全,国家已经出台了禁止玉米深加工,防止它挤占粮食资源的政策。但现行政策留有的余地较大,难以落实到位。从事玉米深加工的企业家很可能会采取随机应变的机会主义行为。玉米深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政府有责任快速消除由此造成的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