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效益 种业科技成为“先锋”
来源:环球粮机网发布时间:2015-06-15 12:06:0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生产资料,种子是农业科技发挥作用的载体,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制高点”。随着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跨国种业的强势进入,为本土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农业科技创新是2012年一号文件的关键词,其中种业科技创新被放在了农业科技中最重要的位置。为此,针对目前我国种企小而散乱的现状,必须要对种业创新体系进行再造,尤其是对发展种业科技、商业化育种机制等关键问题实现突破。
良种结硕果
农业生产,良种先行。种子行业处于农业产业链起点,是保证农业安全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行业。尤其是受制于土地等资源禀赋,未来农业生产的增量将主要依赖种子。
国外研究经验显示,在所有农业生产的要素与资料中,种子是决定最终生产效果的最为核心的因素。根据美国农业部对上世纪美国农作物增产贡献的调查,过去一百年来农业增量的60%是由种子技术贡献的,而其他所有技术仅占40%。
2011年,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第8年增产,农业科技功不可没。由于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目前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取得了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的世界新纪录。"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相关人士表示。
尽管成绩显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种子研发与推广体系一直相对落后,行业极其分散,中小企业数量多,低端品种充斥市场,研发投入少,育种模式落后,育种技术对于农作物增产的贡献率只有40%。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曾指出,虽然目前我国的良种覆盖率已经占到了95%,但是跟世界强国比,我国种业现状还不乐观。“我国杂交水稻、抗虫棉这些少数品种还行,但是玉米、高档蔬菜等都被国外占领。”
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种业市场小散乱现象突出,虽然近两年种子企业已由8700余家减少至7500家左右,但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仍然不足100家。因此,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了近来政策频频提及的要点。除此之外,产学研不能有效结合,也成了行业饱受诟病之处。公开资料称,目前我国种子商品化大约为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90%的水平,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发展“多小弱”。
有专家对媒体分析表示,造成种子企业“多小弱”的原因,一是种子企业进入市场不足10年,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尚未完成。二是现有育种资源和人才多集中在公共科研单位,对企业的育种创新支持不够。三是绝大多数种子企业没有自主品种,侵权行为严重,挤占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种业公司大多以行政区域设置,因此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科研实力有限。此外,当前国内科研和生产脱节,企业竞争力有限;市场化程度低,海外种业公司竞争势头强劲,都对我国种业行业造成较大冲击。”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介绍说。
良种要有“中国芯”
“一粒小小的种子直接牵涉到国家粮食安全。”种子往往是“粮食大战”中“攻城拔寨”的利器,种业科技通常被认为是农业科技中最为关键的子行业之一,重要性不言自明。
据报道,在农业大省吉林,尽管该省审定的玉米品种有450多个,但真正大面积推广的不超过100个,而以美国先锋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种业,却在该省先后推出了“先玉335”等7个品种,仅用4年已占该省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40%。这些数字已充分说明现代农作物种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据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教授王象坤估算,某国外玉米种子已在东三省至少占到50%的市场份额,其影响不容忽视。
而伴随着“洋种子”在东三省的“其势汹汹”,作为中国最大蔬菜基地的山东寿光,也存在相似的尴尬:大宗蔬菜种子市场已基本被国外品种垄断,国产种子占有率不断下降。据悉,在寿光,彩椒、长茄等一些蔬菜品种的外资种子已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中投顾问农林牧渔行业研究员宋杰凝介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生产及出口国家,平均每年蔬菜种植面积达2.8亿亩。2011年全国蔬菜产量达6.77亿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世界一半以上。但其中2/3以上的蔬菜种子均来自外资企业,仅蔬菜第一大县山东寿光每年销售外国蔬菜种子就超过6亿元。有分析曾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粮为纲,育种力量也一直集中在粮食作物上,蔬菜、水果、花卉与国外差距很大,尤其是蔬菜种子市场主要由国外种子唱主角。而过分依赖“洋种子”难免会使国内市场处于被动地位,接受采访的农业专家普遍认为,如果中国种业市场由“洋品种”占据主导地位,将给粮食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需要承认的是,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管理经验欠缺等历史因素,中国本土的种子企业无论在技术、规模和管理上都与国际先进种子企业相差甚远,同时存在门槛过低的问题。“以美国先锋公司在我国推广"先玉335"的过程为例,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联系粮库、饲料厂和玉米加工厂,甚至与部分饲料厂和淀粉厂联合试验,引导玉米消费企业认识这种新品种玉米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