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布与为害
玉米象分布全世界,国内发生普遍。玉米象的食性异常复杂。据报道:成虫能为害37科96种、幼虫能为害11科30种含淀粉的植物重子和果实。对稻谷、玉米、高梁、小麦为害最烈。由于玉米象对粮食的蛀蚀而造成的破损和碎裂,常易引起后期性储粮害虫大量发生。因此被列为我国重要的初期性害虫之一。
2、主要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3.0-4.0毫米,圆筒形,赤黑色至黑褐色。头部向前延伸形成象鼻状喙管,雄性较雌性粗短,背面的刻点密而清晰,雌性喙管末端无刻点。口器咀嚼式,位于喙管末端,缺上唇。触角膝状8节,前胸背板刻点园形,排列整齐。两鞘翅肩端和顶端有一橙黄色椭园形斑。后翅膜质,为鞘翅长的三倍,翅面遍生短刺,翅脉简单。雄性生殖器为半环形,阴茎细长略弯,其间有一明显的纵隆基,阴茎基部有两条细长的中突。
(2)卵: 长江0.6-0.7毫米,乳白色,半透明,长椭园形,上端狭小,下端园大,上有慈雌虫产卵时封闭卵孔的胶状物相连.孵化前,卵的上端近褐色。
(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乳白色,头布小,淡褐色,口器黑褐色,上颚发达,具尖长端齿2个,中部有小齿1个。体躯柔软肥胖多皱纹,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呈半球状。腹部各节下侧区中叶无毛。
(4)蛹 长3.5-4.0毫米,椭园形,初化蛹时为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喙细长沿腹面向下伸达中足基节。头顶大而突,前胸背板有小突起8对。其上各生褐色刚毛一根。腹部左右附着翅芽,后翅明显伸达第六腹节后缘,后足在翅下,跗节外露,腹末有肉刺一对。
3、生活习性:
玉米象发生的代数,视气候而异,北方地区一年为1-2代,华南地区多达6-7代,而华东地区则为4-5代,普遍一年为3-4代。玉米象 主要以成虫期潜伏在仓内外潮湿、黑暗的板缝、砖石瓦砾、尘芥杂物或枯树树皮中越冬。以幼虫在粮粒内越冬者较少,且极以冻死。倘若粮温较高,越冬幼虫则恢复活动继续化蛹并羽化为成虫。越冬成虫于第二年气温上升后即爬回仓内繁殖为害。
成虫羽化后1-2天即交配产卵。产卵时,雌虫先用喙在粮粒表面特别是在胚部钻洞作成卵窝。每钻一洞约需1小时左右,视粮粒硬度而定,然后转身产一卵于窝内,并用生殖附腺所分泌的分泌物将卵孔封闭。雌虫每天可产卵3-10个,平均一生可产卵380粒,多者可达570粒。
卵期一般为3-16天,幼虫孵化后随即向粮粒内部蛀蚀,至第四龄老熟时,粮粒已经被蛀蚀一空。幼虫老熟后即在粮粒内化蛹,继而羽化为成虫,成虫爬出后再为害粮食。玉米象最喜欢吃种子的胚部,以补充营养。
成虫性活泼,有假死性、上爬性,有飞翔力,喜在潮湿黑暗处群集活动。成虫耐饥力、耐寒力均强。
玉米象最适宜的温度为28-30度,相对温度75-99%,粮食含水量13.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