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近召开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农机行业的领军人物,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先生也就国内农机企业进行跨国收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要想成为国际大企业,‘走出去’战略是必然趋势!”,在他看来,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寻找自己需要的匹配资源,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管理上的,来弥补自己的短板和能力上的不足。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不同的扩张途径盘活或放大国内外存量资源,可以实现投入少、见效快、补短板、强强项的目的。“如果我们与跨国企业有差距,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获得海外的成熟技术、更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甚至是技术以及高管人才,可以对国内自主品牌机械制造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输入。”
关于要不要走出去的问题,业内大概能达成共识,而对于走出去的时机的选择上,则有不同的看法,许多人认为“打铁要靠自身硬”,先练好内功,然后再图全球化;有的认为要改变观念,在企业有一定的实力后,在西方制造业处于低迷期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进行海外并购,通过并购或合作以得到跳跃式的发展。
笔者认为这两种思路都正确,在经营上无非是内生式发展与跨跃式发展的问题,前一种发展模式在国内属于主流,而后一种发展模式属于全新的理念。从常理上看,应该给国内农机企业学习、探索、实践的过程,但是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形势可能并不会给我们这种亦步亦趋,从容应对的机会。
首先是来自内部“排挤”。国内农机市场很挤!这是行业内企业的普遍感受。据农业部相关报道,2011年国内农机制造企业已经超过了8000家,在补贴政策的刺激、地方保护、盲目投资等影响下,今后还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农机行业,在这些企业中,中小型,甚至微型企业占绝大多数,有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小鬼当家”,这些小企业基本上采取的是同质化的竞争策略,任何一种产品,都会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企业在做,竞争的唯一法宝就是低价格,而长期的低价必然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企业利润微薄,发展无以为继,而低价格产品又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让一些质量好,价格高的产品形成滞销,最后逼着这些企业也偷工减料,加入低价竞争的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