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补贴制下,企业获得了“利益均沾”,但是只能吃饱,不可能吃的太好,因为国家做“蛋糕”的速度,永远比不上民间企业日益膨胀的野心和随之而来的“饕餮”胃口,所以国内企业如果不想“兄弟阋于墙”,就应该走出去,去海外市场寻找发展的空间。
#p否则兄弟相残,必将让“渔人得利”。
其次是跨国公司高压。截止2011年,除中国一拖成功收购法国拖拉机传动系企业McCormick公司之外,国内农机产业当前仍处于跨国公司单方面在国内业务扩张和资本并购的产业“入侵”期。
在2011年,国内自主品牌都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在中国的全面布局,爱科在2011年完成了在中国北、中、南四个制造基地的选址,初步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迪尔和纽荷兰、久保田都在东北设立了新的制造基地,加强了其在中国市场农机主销区的市场的控制,其它如明斯克、赛迈.道依茨、雷肯等都有相关的举动。
除了硬件方面的投入,跨国农机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经营策略也在进行着微妙的变化。在进入中国初期,跨国公司一般都是采取占据高端的经营策略,与中国企业采取的低端路线形成了天然的竞争区隔,但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适应和对中国农机产品真实需求的洞察,他们开始放下“高傲”的身段,开始真正尊重中国农民的选择和中国市场的需求,产品经营向下延伸,市场渠道向下沉淀,注重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如久保田进入了需求量大于半喂入三倍的全喂入市场,迪尔通过收购宁波奔野进入中小轮拖市场,并且通过对中国市场的长期观察,推出了适合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四行玉米机和中割幅的全喂入水稻收获机,作为最晚进入的爱科,则做的更“绝”,直接收购大丰而进入炙手可热的低端玉米收获机行业。
有了强大的资金做后盾,过硬的产品撑腰,跨国公司经营触角向下延伸会很“顺溜”。随着跨国公司向端低市场的延伸,国内农机企业会感觉到“驴槽伸进来个马嘴”,相对舒服的日子会发生变化,原来卖的好的产品会不好销,原来忠实的用户群体会发生转移。
所以随着跨国公司经营向下延伸,中低端农机市场的企业密度会更大,来自高端的“压迫感”和“拥挤感”会更明显,日子会更不好过,竞争将逼迫国内企业开始转变经营观念,除了跳出同质化竞争,实现经营升级外,走出去,向海外扩展也将成为趋势。所以与其等着竞争的那一天到来,还不如提前行动,先行一步,早点走出去的好。